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为民“畅言”声自远


■蔡惠福

一本旨在审视现实、指陈时弊、激浊扬清的评论杂文集,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岁月磨洗之后,仍能值得我们去品读、回味和谈论,并带来诸多教益和启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探究的写作现象。我以为,任全良的这本《畅言集》(黄河出版社)之所以能够穿越时间之河,保持着鲜活的生命质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该书充分反映的鲜明而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而深切的平民情怀。

通览《畅言集》,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任全良作为一个少年从军、曾经在军区机关工作多年的“老兵”,作为一个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大转型大发展这一特定历史时段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评论、杂文作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为百姓说话。他的作品中深深内嵌着、蕴涵着人民性的精神内核,亲民、爱民、忧民、为民,是任全良评论、杂文写作的鲜明特色。

转业回到春来风吹麦浪、金秋稻谷飘香的沭河之畔,根植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北大地,任全良与父老乡亲有着天然的血浓于水的深情。他时刻把老百姓的喜忧苦乐装在心里。民之所需,我之所言;民之所赞,我之所颂;民之所怨,我之所诉;民之所恨,我之所斥。透过一篇篇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大义真情。这一切,不仅体现在《管管农民“家务事”》《“老实人”的自我防护》《“人情攻势”的透视与思考》等直接为群众说话的篇什之中,那些针砭批评社会不正之风、警策教化某些官员的大量文章,比如《为官务正》《为官务醒》《“含金量”与“含水量”》《“官难当”现象透视》等等,也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党的理论和传统文化中的人民观、群众观为思想理论资源予以评说剖析,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向社会喊话。

正因为任全良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题目来自田间地头,灵感来自街巷市井,认知来自生活实践,使他的文章很接地气——没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宏大叙事”,也没有故作高深、装腔作势的所谓“高大上”的洋腔洋调、大话空话,行文朴素平实,话语通俗浅近却意蕴深厚,有滋味,很劲道。品之赏之,似乎能感受到一股在别的评论杂文中难以读到的“土气”,体味到其中散发的苏北乡间“烟火味”。这种很有特色的“土气”和“烟火味”,说到底就是长期不离不弃地生活在老百姓中间才能被“熏”出来的“百姓味”和“大众味”。我们可以把任全良的作品比作在沭河两岸的苏北大地上生长出的“土特产”。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土特产”是有大市场的。

为民立言代言,为人民鼓与呼,不仅乐此不疲,而且不计私利,富有胆识。在任全良作品中,人民性和批判性是共生相融的,他在倾心倾力歌颂美好、赞扬先进的同时,也把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倾注到对不良现象、不正之风的建设性批判之中。对违背人民利益的行为现象,他深恶痛绝,直言不讳,仗义执言,犀利尖锐,不留情面。《破除歪经学“真经”》《允许问个“为什么”》《话说“装功”种种》《提高赞成票的质量》……这些篇章即使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锋芒和棱角,感受到其中的浩然之气。这种批评时弊的带“刺”文章,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任全良效法前贤,学习鲁迅,胸怀正义,秉笔为民。他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但为百姓说真话,子规声声唤清风。”这种可贵的风骨和节操,正是当下知识分子所需要和具备的品质。

“文以载道,民之为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任全良的《畅言集》是不是也可以称为“为民畅言集”呢?它的时空穿透力、长久生命力,难道不是来自于真心诚意地为民“畅言”吗?我以为应当是这样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