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希望洒在金色的田野上

——就“三农”话题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一席谈


■中国国防报记者 潘 娣

“农,天下之大业也。”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今后两年“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分析形势问题,部署工作重点,为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一年,“三农”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破题推进?如何谋划振兴?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她认为,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稳固农业基础支撑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请您简要评析一下去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何慧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去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好成绩。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达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同时,我们把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通过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乡土产业,农村创业创新如火如荼,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开端。

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此,如何认识?

何慧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近年来,我国各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粮食生产趋向高质量发展,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基础,突出优质、特色、绿色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记者: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何慧丽:农业基础的稳固,给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对做好全局工作起到了“压舱石”作用。由此,我们也更有信心应对经济上、国际上的各种风险。当然,对“三农”领域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在提高农民获得感方面,相关部门还要落实好粮食收储政策,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记者:这次会议将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何深意?

何慧丽:我国改革是从农村拉开序幕的,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对农村改革作出新部署,既是对改革开放的最好纪念,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增添新动力。尤其是去年底,我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

记者:很多人认为,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您如何看?

何慧丽:土地制度既关系到农业生产,也关系到农民进城、工商资本下乡,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当前,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需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可以说,这一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制度创新。

记者:改革必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您认为深化农村改革需要注意什么?

何慧丽:深化农村改革需要稳妥慎重推进。一方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另一方面,改革必须要符合农民的利益。尤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注重调动农民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既不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捆住基层手脚,又不能盲目突破红线底线走上歪路。为此,必须实事求是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改革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约束。

培养专业人才夯实农业兴旺根基

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您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什么?

何慧丽:做好“三农”工作,人才是关键。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缺乏,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偏弱,农技推广人才队伍不健全。另外,在我国很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赚钱了,农村出现“空巢化”现象,也对农村发展形成制约。

记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何慧丽:解决这一问题需多管齐下、多方努力,不但需要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设,系统地推进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可尝试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以人才为发展引擎,为农业兴旺发达提供持续动力。

记者:农民工的根在农村,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什么角色?

何慧丽: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同时也必须依靠农民。只有让更多的农民工返回家乡、扎根农村,农村才有发展的可能性。要拴住农民的心,必须让农业兴旺起来,给农民带来发展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积极地引导和支持,但不能代替农民决策,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而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持续脱贫攻坚聚力产业防止返贫

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哪些进展?

何慧丽:目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底1000多万人,10万个贫困村脱贫,400多个贫困县摘帽。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治理能力等均有较大提升。

记者:距离完成2020年脱贫目标只有两年,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何慧丽:脱贫攻坚犹如爬坡翻山,越往后越难。目前,脱贫攻坚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法不够精准,防止返贫举措不完善等。深度贫困地区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面对各不相同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生产条件等复杂情况,唯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

记者:您对防止群众返贫有何建议?

何慧丽:脱贫群众返贫,意味着前功尽弃,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紧迫和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和生活依托问题,确保其能取得稳定收入。为此,一方面需发挥本地区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等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需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对接相关企业,将企业发展产业链布局与扶贫结合起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同时,还要加大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形成靠自我能力立足社会的乡村氛围。

(图片来源:新华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