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覆盖的冰面上,一支科研小分队正在寒风中蜿蜒前行。
春节前夕,记者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专家团队赴号称“祖国东极”的东北边防某地,亲历严寒条件下的装备试验。
当天一早,小分队来到陆军某边防部队,正赶上连队官兵集合,准备进行冬季拉练。
“太好了!我们一起走!”团队带头人杨丹凤研究员很兴奋。科研人员穿上雪地伪装衣,携带受试装备,跟随队伍出发。
行进途中,助理研究员李曦手持一台比手机体积稍大的仪器——这就是团队研究成果,新一代智能型环境冷强度监测预警仪。
“常规的天气预报很难准确反映作业现场的实际情况。”杨丹凤指着仪器液晶屏告诉记者,“你看,现在气温虽然不算太低,但由于江面风大,设备提示官兵已经有冻伤的危险了。”
“咯吱、咯吱……”脚踩积雪的声音和粗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咔嚓、咔嚓……”偶尔踩上悬空的冰层,冰面开裂,脚顺势下沉几十厘米,又落到下一层冰面上。没过多久,记者的防寒面罩就结上一层冰霜,出发时没舍得脱掉的迷彩大衣此时成了累赘,可稍一拉开拉链,就立刻被风吹成透心凉。
带队的某研究所政委陈虎告诉记者,每次到部队进行调研或成果试验,科研人员最盼望的就是参加部队的演训任务,以便检验科研成果是否实在管用。
为研发新型装备,这个团队的科研人员蹚过漠河水、爬过昆仑山,在严寒条件下,与边防官兵一同睡野营帐篷;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和驻训官兵一起挑战极限,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针对高寒、缺氧等环境的科研课题。
利用部队休整的时间,助理研究员张永强请几名战士试戴特种热能手套。产热手套、产热背心等特种防寒保暖装备,是该团队此次测试的又一项课题。
任务间隙,杨丹凤感慨地说:“科研成果用到了战士身上,用到了提升战斗力上,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