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抓部队首先要抓干部。请看武警青海总队某机动支队 “转隶移防一周年回头看”之二——

告别焦虑,根本的要靠提升能力素质


■郭紫阳 本报记者 张海华

记者来到支队采访的那天是星期三,正好赶上晚上的“强军大讲堂”。

在这里,不分级别职位,谁都可以上台讲上一讲,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从军事训练到政治教育,从材料撰写到带兵方法……坐在记者旁边的组织纪检干事曾涛小声说:“我就是通过这个平台对组织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讲堂结束后,当记者问及“转隶后有没有担忧过自己的前途”,曾涛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底刚转隶时,机关各部门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事多人少忙不过来的现象,组织纪检股矛盾尤为突出,时任一中队代理指导员的他,被借调过来帮助工作。

这个机会是曾涛靠日积月累的努力学习换来的。“每天晚上十点多熄灯查铺后,我就一头扎进书本里,常常是十二点才睡觉。”曾涛说,有一次跟家属视频,妻子说了句:“老公你的白头发又多了……”

按理说,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带兵人要胜任机关干部的工作,怎么也得学习锻炼一两年,而他仅用了不到半年,就正式调入政治工作处,完成了基层带兵人向机关干部的转变。

原来,这个支队建立了成熟的机关基层交流制度,基层干部不用担心“熬不出来”,机关干部也不会是“稳坐钓鱼台”。

时间倒回至支队刚移防到青海的第二天午夜,忙碌了一天的官兵早已酣然入睡,只有党委会议室依旧是灯火通明。

平日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防化中队中队长吴洪友坐在角落里,愁眉紧锁。如果没有转隶这回事,吴洪友已经成为一名作训参谋,毕竟这个被大家称为“钢铁侠”的男人,军事素质没得说,带出来的兵也是“嗷嗷叫”。

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部队接到转隶命令,还新组建了几个专业性都很强的中队。下午的党委会上,常委们一致决定,这几块难啃的“硬骨头”,像吴洪友这么优秀的军事干部,责无旁贷得“啃”一块。

党委会结束后,几名拟任中队主官被喊到会议室,单独开了个通气会,一开就到了深夜。快结束的时候,早就看出吴洪友心事的支队长何虎特意提高嗓门说:“实干就是前途,成长进步交给组织,你们放心!”

吴洪友干得怎么样?记者在防化中队了解到,这一年,他带着中队官兵边学理论边摸索着训练,现在已基本形成战斗力,前不久还在总队专业大比武中拿了名次。

实际上,像吴洪友一样努力和优秀的干部不在少数,可是部队改革后,“人多位少”的矛盾很突出,曾出现过一个正连岗位多人竞争的现象,有的人便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

“如果因眼下的阵痛而心神不宁,因暂时的困难而瞻前顾后,这样的干部也不会有多大前途。”支队政委郑轶告诉记者,“说一千道一万,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才是干部不焦虑的‘不二法门’。”

如今,在这个支队,素质立身、实干吃香的观念已深深烙印在每名干部心里,记者一路采访,无不被他们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深深感染。

“你看,我们支队的每名干部都有一个清晰的未来。”人力资源股干事程东方拿出一本册子给记者看。册子封面上写着:支队干部成长路线图。

机动一中队排长高歌大学专业是汽车指挥,应着重向后勤方向培养;宣传保卫股股长郝亚博很会凝聚兵心,提正营后可以考虑安排到教导员岗位;特战一中队中队长马春云有股子闯劲儿,让他适当交流到侦察股锻炼……册子中,支队为每名干部科学设计了发展路径。

转隶一年来,该支队累计提升使用干部30余人,1人交流到国防大学,2人被推荐到总队机关,9名转业干部妥善安置。

目前,仍有3名转业干部没有找到合适归宿,不过支队始终在为他们多方联系,给他们吃“定心丸”,3名干部也没有“着急上火”,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去留,支队永远是他们温暖的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