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黄鹤:将精密零件加工到“天衣无缝”


■唐国钦 陈佳佳

人物小传:黄鹤,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微波器件制造事业部首席技师,长期从事雷达零部件的科研生产工作。曾获航天技能大奖、航天基金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有人说,雷达是航天器的“双眼”。“眼睛”要想看得清楚,离不开完好的“视网膜”。而雷达的“视网膜”则由上千个指甲盖大小的微波器件组成。

黄鹤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微波器件进行加工。他操控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能够达到1微米,器件表面像镜子一样平整光洁。

练就这手绝活,并非朝夕之功。20多年前,从技校毕业的黄鹤,来到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某研究所,成为一名普通的铣工。

上世纪90年代,数控机床尚未普及,工厂更多地依靠传统机床。黄鹤和工厂其他师傅一样,加工零件凭手感。黄鹤无奈地说:“有时候早晨来到工厂,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前一天的工作进行对接。”

如何突破手工生产的瓶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黄鹤。一次偶然的经历,给黄鹤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在那次工厂生产任务中,生产主管将由铣工组负责的工作,交给了数控组。没想到,原先要干3天的活,数控组只用3个小时便完成了。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产品,标准更高、误差更小。

是保持一成不变还是选择创新?这位正值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第二天,下定决心的黄鹤,拿着转岗申请书,敲开领导办公室的房门。周围的人都不理解,“40岁的人,还折腾啥?”“一个铣工组长调到数控组,等于从头干起。”

“人工控制精度的老方法,迟早会被编程控制的新技术所取代。”黄鹤坚定地说,在雷达加工行业,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调到数控组后,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与传统机床不同,数控机床要靠程序语言来控制,操作方式更加复杂。同样是使用数控机床,别人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黄鹤要花费3倍的时间,工作效率不升反降。

“没有基础就从头学起!”黄鹤憋着一股劲,决心要在数控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为了学好数控加工,他把专业知识和操作要领记录下来,反复琢磨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主动向组里的各位“小师傅”取经。每晚,等他下班回家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

在数控组,他一干就是9年。昔日的铣工组长如今成长为厂里数控组有名的技术大拿。

某型微波器件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超薄的腔体侧壁,在加工时极易变形,哪怕一丝划痕都会造成工件报废。传统铣工机床做不了这种“瓷器活”,数控机床却大有用武之地。黄鹤像玩魔方一样,操纵数控机床,把各种加工参数、辅助材料、刀具模型,反复进行排列组合。

经过2个月的试验,黄鹤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加工好的新型微波器件,腔体表面薄厚均匀,侧面看过去,内壁几乎是一条直线,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

空闲时间,他常常和徒弟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黄鹤常说,要想当好一名工匠,不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开拓视野,紧跟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