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影视批评的难度


■徐兆寿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影视已经逐步走向当代艺术的前沿。今天,人们爱看电影电视作品,因为它以多媒体的方式为人们呈现了一种立体的、综合的感受。影视早已成为当代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对应,批评便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指导性意见而存在,这是影视批评在今天的重要价值。据此,我们来看今天的影视批评现状,便可看到一些问题。

一、影视艺术批评初现生机

当下对影视产业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影视艺术的批评较少。笔者有幸参加过几次影视界青年学者的研讨,听着他们对一部部影视营销手段和产业价值的分析,几次疑心自己是走错了地方。这哪里是电影研究与评论,完全是影视公司的产业论证。

后来,我发现自己带的研究生写的论文也大多如此,津津乐道于营销手段与产业分析,甚至硕士、博士论文都有这样的倾向。再翻看那些影视方面的期刊,便发现很多知名学者仍然是“电影票房的背书者”。诚然,影视产业是必须研究和推广的,尤其是中国在走向电影强国的时候,需要首先在产业上走在前面。没有市场的电影是走不远的,但是,只有市场是走不长的。真正的电影强国需要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与艺术上的强大,不仅要传播得远,还要传播得久。所以,影视批评需要影视研究者更多地从影视的文化价值、艺术语言、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批评,这才是正道。

影视艺术在近些年来的蓬勃发展与其批评的单薄、低层次、碎片化构成了反比。近年来,国家相关文艺部门的重视,以及大学对影视研究人才的培养,使得影视艺术的批评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人们会在很多报刊、影视网站以及新媒体上看到影视批评文章,而且这些批评文章的影响普遍较大。此外,很多文学批评者也逐渐转向影视艺术的批评,使其出现蓬勃的生机。

二、学院派研究文章过多,及时性、现场感的批评较少

近几十年来,艺术批评越来越分为学院派的研究、媒体评论、现场性的艺术批评。这些评论现象是随着一些媒介和研究生态而产生的。在报纸还成为大众阅读的时代,副刊式批评成为评论的主要阵地,那种带有极强的现场体验的、个人感悟的、及时性的批评可以帮助读者去认识一部小说或电影,而且篇幅短小,对评论者才华的要求极高,往往要写成美文。比如1980年代产生的一批文艺批评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写作者,后来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雷达、李敬泽、仲呈祥等便是这样的批评家。他们的文章都拥有强烈的个性,既可以当评论读,也可以当散文读。

学院派批评强势崛起之后使说理拥有艺术史的深度,同时,拥有了对同类现象进行比较认识的广度。然而,有些学术文章越来越失去生气,越来越成为材料的堆积和知识的罗列。同时,对评论者感性的认识越来越不重视,扼杀了作者的个性,文章也越写越长,且往往需要的是对一类现象的分析,而不再需要对单部作品的分析。长此以往,便使这些学术文章带有了很深的学究气,渐渐地失去了读者。这些文章大多千篇一律,其价值颇令人怀疑。媒体评论往往是媒体从业者因为媒体的生存需要或艺术生产者(如书店、制片商,也包括艺术家)为了推广文艺作品而合谋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亚评论,因为其目的并非真正地评判是非,而是为了广告。此外便是网络新媒体时代一些文艺爱好者的午夜观后感,当然,这些评论已经带有强烈的现场感了。

问题在于,今天能发影视评论的报纸已经越来越少,副刊式的、美文式的、感悟性极强的评论已经越来越缺少发展的空间。而且随着学院派论文的影响,那种直抵本质的、印象式的、感悟性极强的甚至知人论世式的评论已经不被当成学术成果。只有那些对理论的生搬硬套、史料的堆积和知识的罗列式的八股文才被当成学术文章。大学里的学术体制还通过索引、转载、注释的比赛而对这些教条进行了分级,使它们成为“崇高的虚无”。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有价值的批评碎片状地散落在微博、微信或一些影视网站的评论栏里,成为媒体评论的一部分。比如一些著名的电影公众号,会推送大众性的碎片化点评,有时反倒会从中读到一些真知灼见。

三、批评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经典意识

阅读今天很多影视研究者的论文,会发现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在封闭性极强的文本分析中,往往可以将一部艺术性较低的影片分析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二是往往套用已有的理论去解读影视作品,使得理论先行,消弭了作者对影视作品的灵魂感悟;三是从传播学或社会学等学科那里借来一套理论分析影视文化中的社会学现象,这本来是极其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分析这些现象时,往往列举的影视作品都是不入流的作品,结果会把这些差作品抬得很高。

在文学界,虽然通俗作品会赢得很多读者,也需要有人去研究,但是,严肃的批评家和学者都会将其作为边缘作品去研究。这几乎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者的一个范式。人们重视的是那些能给人类带来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带着经典意识去解读和批评它们。在这里,经典便是一把尺子。但是,在影视批评界,研究者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者们或批评家们往往会把精力投注于一些通俗的商业性极强的影片中,为其大唱赞歌。比如,有的商业性强但艺术性值得商榷的电影,在某些电影研究者那里则成为绕不过去的高山,甚至将其奉为经典。这都是因为影视批评工作者文化底蕴不足,缺乏经典意识,不能站在人类精神的高位去看问题。

事实上,影视批评者应当是独立的,尽可能地与影视创作者远一些,要发出真的声音,既不能“成为电影票房的背书者”,更不应当成为影视生产者的联手和广告人。影视批评者应当把对影视艺术的批评当作他们弘扬人类正面价值、捍卫人类尊严与精神家园、批判负面价值的崇高行为,坚持批判娱乐至死的艺术倾向。影视批评者应当听从大道的召唤,唯有如此,批评才能发出迎向真理的声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