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井冈山的盐


■江 子

众所周知,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一个人长久不吃盐,就会全身浮肿无力。一个国家或组织在盐的供应上出了问题,国家或组织就会有瓦解的危险。盐不仅是调味品,还有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别录》云:“(盐)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本草拾遗》云:“……(盐)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

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盐的供给成了问题。国民党为把红军困死在井冈山,在进出井冈山的所有通道都设了卡,对一切往来人员物品都进行严密审查,对盐、药等必需品严加封锁。严酷的封锁,让井冈山成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最为寡淡的地方。

盐的问题让整个根据地陷入了极大困境。因为没有盐,许多红军战士和指战员身体出现了状况,部队操练时,训话者的声音中气明显不足,不得不借助大量手势。出操的战士动作变形厉害,有的腿脚就跟踩在棉花上一样。小井红军医院里的伤员越来越多。盐的缺乏让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不免叫苦:“……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有时真是到了极度。”“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井冈山的斗争》)

没有盐。湘赣边界从领导到战士以及群众都行动了起来,加入到盐的保卫战中。

在红军医院,老病号、红四军11师师长张子清终于从病号饭里吃出了一丝久违的咸味。虽然这咸味儿并不纯正,与他早年在黄埔军校做教官时的饮食没法比,可他还是露出了笑容。从这顿饭他知道了,湘赣边界发起的轰轰烈烈的熬硝盐运动已经有了成效。

张子清并不怀念早年那纯正的盐味。作为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他拒绝了在国民党部队升官发财的前途和赴美留学的机会,投奔到这个才成立数年的,至今已陷入缺盐少药境地的组织中来,并不是为了生活的安逸与舒坦,乃是为了国家的兴起和百姓的福祉。让他恼怒的是,几个月前在接应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时,被他的湖南桃江县同乡、国民党第八军军长吴尚手下三个团的一颗子弹打中了脚踝,不得不成了红军医院的一名伤员。

必须要干点什么,这是卧病在床的张子清日日琢磨的事。受伤以后,张子清并没有闲着,他时而带领医院里的伤病员一起唱《国际歌》,以鼓励大家在缺盐少药的情况下与伤痛作斗争,时而安慰因即将上手术台而心怀紧张的小战士。当湘赣边界护盐大战的消息传到医院时,张子清觉得自己该加入这场战斗了。

他向医院领导掏出了自己精心保存的一小袋盐,嘱咐他们安排给最需要的伤员。

作为井冈山最重要的红军指战员之一,张子清的枪伤受到了许多人的牵挂。他的战友和部下去医院看他,都会带上自己用伙食尾子买下并省下的一小包盐作为礼物。

张子清却从来舍不得用。他把他们送来又推却不掉的盐偷偷攒了起来。眼见着自己的伤口越来越溃烂(那颗该死的子弹根本取不出来),他却没有用盐给它来一次彻底清洗的打算。直到今天,他把它们贡献了出来。

这样一小袋盐,能清洗多大面积的伤口呢?红军医院那么多受到枪伤的伤员,人人都需要盐的清洗。可大家并不在意。他们知道,那是张师长在病床上向他们发出的一个特别的指令。借着那一小袋盐,张师长鼓舞战士们,他与他们同在。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仅是伤员,也是战士。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聂槐妆又一次若无其事地向国民党设在茅坪村的关卡走去。她自信这次自己比前两次要老练得多,所有伪装根本看不出破绽,那守关卡的士兵只会像前两次一样把她当作走亲戚的普通农妇放她过关。可是她失算了。

21岁的聂槐妆是井冈山茅坪仓边村村民谢吉林的妻子。谢吉林是井冈山以袁文才为团长的红32团的一名战士。丈夫参了军,聂槐妆并没有给丈夫丢人。她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茅坪乡工农兵政府妇女委员,没日没夜地与女红军战士一块下乡做妇女解放的宣传,组织妇女削竹钉、打草鞋,大战来临时组织妇女参加洗衣队和担架队。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后,聂槐妆跟着丈夫的部队隐蔽在深山老林里。面对国民党设卡对井冈山进行经济封锁,当地群众许多送盐办法都被对手识破,许多人为此惨遭杀害。聂槐妆想出了一个把盐溶化在水中,再把棉衣放进盐水中吸饱盐分,再烘干棉衣,然后把棉衣穿在身上冲关过卡的办法。

聂槐妆这个办法的确不错。大约半个月内,她已经两次成功把盐送到山里。战士们只需把她带来的棉衣用水浸泡,再将水煮干,就可以得到白花花的盐。

聂槐妆满以为自己找到了万无一失的送盐的好办法。不幸的是,就在第三次她来到茅坪村的关卡前,守关的国民党士兵认出了她,并且对她产生了怀疑,把她带回去审讯。

他们问她去哪里,她回答说走亲戚。

他们问她亲戚叫啥名住在哪个村,她却回答不上来。

国民党兵把聂槐妆枪杀在茅坪坝上。枪响时刻,在那件棉衣上,她的血与隐身的盐奋力拥抱,仿佛青春与理想相依相偎,生命向信念激情托付,冰雪中一对恋人至死不渝。

这个巧妙送盐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就是用的这个办法。发明了通过盐溶化的方式送盐的聂槐妆也像一颗盐一样,溶化在大河一般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里。

1928年冬,井冈山脚下的遂川县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内热闹非凡。一些战士正在分发东西。许多群众在等着叫名字。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过年一般的喜悦。原来,是红军又打土豪了。并且这一次收获颇丰,井冈山最金贵的盐成了这次打土豪最大的战利品。一个穿着打了补丁的灰色军装的干部对大家说,红军缺盐,但考虑到快过年了,家家也需要盐,决定把一部分盐分给大家。

曾经担任遂川县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的李尚发也分到了盐,用一个小小的棕色陶罐装着,不用掂量,李尚发也知道这盐不会超过两斤。

李尚发领着陶罐回到家里。他的妻子看到了盐,高兴得唠叨不停:娃儿好久没吃到盐,腿都肿起来了,这次可以缓缓了。家里的老母鸡杀了,可以用盐腌起来……

李尚发却告诉妻子不能打这罐盐的主意。他知道几十里外的井冈山正缺盐,留着这罐盐不定啥时就能派上用场。他知道国民党正在发动又一次会剿,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熬。盐说不定就是最紧缺的物资……

不料那一年春节还没到来,井冈山就传出红军主力下山、根据地在国民党18个团疯狂围剿后失守、井冈山根据地反复被国民党烧杀的消息。

为防止这罐珍贵的盐落入敌手,李尚发在自家屋后的一棵老杉树下挖了个洞,将盐罐埋入洞中。然后,他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

李尚发一家躲过了浩劫。他们在血雨腥风的历史中活了下来。30年后的1959年,已经变成了老李的井冈山敬老院院长李尚发闻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兴建,馆藏陈列物正在紧锣密鼓地征集之中,立即想起了他家后门那棵老杉树下的盐罐子,连忙赶回家挖了出来,捐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这罐盐现在就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那是一只普通的陶罐。它的腹部上方还有一条很明显的裂缝。里面的盐,表面早已结成灰黑色的晶体。

这样的盐,肯定是不能食用了,但它已经不再是一罐普通的盐,而是一个井冈山历史的象征物。那有着裂缝的罐子包裹着盐粒,多像革命时期忍着伤口的人民全力护佑着随时准备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生命的子弟兵。它蕴含的意义,就像一本历史教科书一样丰富——它验证着那段峥嵘岁月人民军队的初心和军民的鱼水关系,默默诉说着井冈山这座意义非凡的山的生死与爱恨,牺牲与奉献,苦难与荣光。

有机会上井冈山,去革命博物馆看看那罐盐吧。它的丰富养分,足够滋养我们每一个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