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感念“梦买书”的日子


■张 勇

书的诱惑,全在于少,就像沙漠之中,身边有一壶水,你会珍惜每一滴水。 惟有好学,才近智; 惟有知学,才得道。

近段时间,一个喜欢捡拾废品的上海男人沈巍火了。火在衣衫褴褛的形象、流离失所的经历,更火在谈古论今的从容、饱读诗书的自信。这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常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读书是一个千古话题,但似乎总跳不出一个“怪圈”:家境贫寒时,生活窘迫,时间紧迫,却对读书梦寐以求;等到生活富足,书本有了,时间有了,却无心读了。正如古人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也如德国谚语所讲: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一位作家就曾写道:“书的诱惑,全在于少,就像沙漠之中,身边有一壶水,你会珍惜每一滴水。”

“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谈了切身感受: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为此还做了两句诗:“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做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也。这好比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

生活就是这样,缺少时,敝帚自珍;富裕时,金玉粪土。借的书,连夜读,有限期也;自己书,落尘土,备而用也。此乃多数人之通病:穷困时想,现在没有将来一定要有,积极拼搏勇向上,有动力;富足时想,过去没有现在终于有了,自满惰怠不再前。这真是“书当快意读易尽”,只可惜“世事相违每如此”。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对于读书而言,贫困是一种动力,没有烛,可以凿壁借光;没有书,可以打工换书。《西京杂记》中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照不到,于是“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有一大户人家富贵多书,匡衡就“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只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有烛的不读书,有书的不读书,无烛少书的要读书,破此常规谈何容易。

自古以来,像匡衡一样凿壁借光、发愤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者不在少数。晋代人孙康家境贫寒,“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同时代的车胤也是自幼家贫,“不常得油,夏夜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南朝的沈约因父被诛而“流寓孤贫”,但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发奋图强,勤学不辍,就能改变命运。

自古寒门能勤于苦事。就连2500多年前的“圣人”孔子,也曾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其三千弟子之七十二“贤人”中,出身寒门的也不在少数。位居众贤之首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长茧,且面带病色,被后世尊奉为“宗圣”。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懂得“苦读”的含义。

当然,寒门多出贤,并不是说,只要出身寒门,就会成为贤才。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有一个书生,夜间用袋放萤火虫来照明读书,以显其家贫而苦读,于是“里人高其义”。可有人去拜访时才知道,此人白天去捉萤火虫,晚上再借萤光来读书。萤窗雪案,本是苦读的典范,却被书生如此炒作,真是可笑可叹。如此这般沽名钓誉、骗取名声,“寒门”恐怕只能更寒。

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得道。成长、成才、成功,永远不是用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学出来的、用力拼出来的。只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远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贫寒,无论处境多么窘迫,都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打开一扇窗口,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作者单位:武警云南总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