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项科研成果,投入应用两年多来,近千名导弹号手获益,创新了多种训法,但从未申报过奖项,为何?且听火箭军某导弹旅党委的心声——

创新,不能急于上树摘青果


■高明俊  本报实习记者  邓东睿

雾锁深山,剑拔弩张。3月中旬,记者赶往火箭军某导弹旅地下“龙宫”深处采访时,恰逢一场实战化对抗演练拉开战幕。

此时,依托该旅自主研制的一套数字化训练设备,相距数十公里的两个发射营官兵正在展开“导弹攻防战”。他们在测试发射流程中互为对手、互设险情,不断砥砺复杂困难条件下的战斗发射能力。

演练间隙,记者了解到,这套能够在测试发射流程中人为设置特情故障、精准评估作战效果的先进设备,投入应用两年多来,近千名导弹号手获益,创新了多种训法,却从未在全国全军申报过科技奖项。

是没有报奖经验吗?不是!那年,该旅整建制换装某新型导弹,为实现“无装备能训练、有装备能打仗”,他们抽调旅高级工程师、高级士官组成科研团队,接连研制出“模拟训练装备”“仿真训练系统”,官兵不动实弹、不出营门即可组织操作训练、培养导弹号手。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既如此,这套更加先进的数字化训练设备,缘何没有报奖呢?该旅旅长殷进保解释说,这源于旅队官兵推动实战化训练往深处走、向实里落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随着全军实战化训练不断向纵深推进,该旅官兵清醒认识到,未来战场不可能风平浪静,发射训练简单地走流程,既缺乏针对性、对抗性,也难以练强官兵的应急应变能力。为此,该旅依托技术室,历时1年多,先后设计零件百余个、安装信号采集点千余个、编写软件代码数十万行,终于在2016年秋成功研制出一套数字化训练设备。

成果新鲜出炉后,不少参与研制的技术室工程师、机关业务部门,纷纷建议申报奖项。然而,当报奖材料送到旅主要领导案头,却遭到婉言拒绝:实战化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操作训练,这套设备是否稳定、有无改进空间、能否促进战斗力生成,都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

“两年多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采集分析数据,对这套装备更新升级,成功解决了系统不稳定、设备响应慢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近千名导弹号手通过这套设备提升了特情处置能力,多项训法也相继出炉……”采访中,殷进保告诉记者,两年多来,无论是谁建议这套设备申请报奖,他们都以“再等等、再看看”婉拒,因为战斗力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展开全流程测试发射!”就在交谈之际,随着现场指挥长、发射一营营长郑振华一声令下,新一轮对抗演练再次在地下“龙宫”深处打响。只见官兵依托数字化训练设备接连完成缩时减员操作、全防护下操作等多个训练课目,始终保持着“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昂状态。

如今“果子”成熟了,为何还不考虑报奖呢?眼睛紧盯着官兵操作的殷进保说:“创新,不能急于上树摘青果,我们还想把它的作用再提升一个档次;再说,只要能真正服务于战斗力建设,是否报奖倒无关紧要。”

站在地下“龙宫”深处,听着官兵那一声声熟悉的“号手就位”,看着他们挥汗如雨的战斗姿态,记者脑海里浮现的,是那长剑腾空辉映九天的画面……

采访手记

且做不顾兔的逐鹿者

■邓东睿

“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说林训》中这句话,常用来比喻紧盯目标、全力以赴的人,根本没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顾右盼。

在该旅采访时,记者翻阅关于这套数字化训练设备的相关材料,里面写得最多的是不足、讲得最多的是差距,字里行间饱含着该旅官兵对实战化能力建设的深深忧患。

然而,当前一些单位在实践中却往往是“工作未动、材料先行”:有的把纸上说的当成现在做的、把现在做的吹得天花乱坠;有的把想法当作现实、把思路写成业绩……说到底,这都是谋战抓建的准星发生了偏移,是单位领导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所谓逐鹿者不顾兔,放在新时代备战打仗的维度中来看,这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胜战能力;这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材料政绩。如何取之,关键在于内心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