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成败终须要彻头


■魏 寅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则趣闻:有一种骨扇,原本是长柄,但是到了宣和末年,已演变成短柄,名曰“不彻头”。在古文中,“彻头”有到最后、到尽头的意思。“不彻头”,意即扇柄只插至扇半,没有通到头。陆游称这种扇子为“服妖”,可见是不喜欢它的。

与其说陆游讨厌的是扇子,毋宁说他反感的是“不彻头”的状态。唐代诗人罗隐有一句诗,叫“成败终须要彻头”。这句诗,或许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其一,是成是败,要到最后才见分晓,在“彻头”之前,成功了不必骄傲,失败了也不必气馁;其二,要见到最终结果,就必须坚持到底,如果半途放弃,就只是白费功夫。可见,罗隐也是支持“彻头”、反对“不彻头”的。

一切的成与败都由时间判决,这个道理已被历史一再印证。当年楚汉争霸,刘邦先是被打得丢盔弃甲,吃了多少败仗,但最后一仗,他却给了项羽致命一击,夺得天下。可见,成功源自永不回头的坚持、归于一往无前的壮志。对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强敌,“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反过来讲,项羽之所以自刎乌江,是以为成败到了“彻头”之时,于是选择了放弃。但其实,“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他以为遭遇彻底的失败之时,或许成功的转机也离他不远了。对此,毛泽东同志也评价说:“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我们党是历来强调“到底”的。同一切敌人血战到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把作风建设一抓到底,对环境问题一盯到底……正所谓“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不论是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有了“到底”的意识,往往就能踏平坎坷、百折不回。

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常言道,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有时,甚至不是看谁笑到“最后一秒”,而是“最后0.01秒”。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男子100米蝶泳决赛,美国名将马特·比昂迪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于是在冲向终点的一刹那放松了精神。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安东尼·内斯蒂却以最佳姿态冲向终点,以0.01秒的优势战胜比昂迪,获得冠军。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这样?一时领先,用不着得意洋洋;一时落后,也无须垂头丧气。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感”。正如波斯人萨迪在《蔷薇园》中所写的:“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后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但应认识到,“成败终须要彻头”,绝非“成者为王败者寇”式的机会主义论调。它固然强调最终的结果,但也重视“彻头”之前的过程——成功的,要在成功中保持清醒,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失败的,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打一仗进一步。

“成败终须要彻头”,也非“不撞南墙不回头”式的顽固主义做派。如果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最终的成败又有何意义?因此,真正需要坚持到底的事情,必须是真正值得为之一搏的事情。否则,还是趁早回头的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现实中,稍有成绩就志得意满的人不鲜见,稍遇挫折就偃旗息鼓的人也很多,抑或是,有目标却不肯努力,肯努力却找不准目标……陷入这些问题之中的人,不妨多想一想罗隐的那句“成败终须要彻头”——不始勤终怠、不轻言放弃,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如此,就总有摘得成功果实、痛饮祝捷美酒的一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