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寻梦白洋淀


■冯 斌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在抗战青年孙犁的笔下,描摹白洋淀的文字如泻珠玉。那片土地飘荡的冀中儿女抗日战歌,附丽着诗情画意。

初识白洋淀,景致着实美丽。走近她时,那片历史更真切地让人魂牵梦萦。关于白洋淀的故事,鲜活如新。那润泽而出的精神,令人神往。

白洋淀这片地区有多大呢?143个大小淀泊镶嵌其中,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作为淀泊中较出众的一池,白洋淀,便冠之为整个地区的名字,并渐趋成一个优美水乡的符号。

大自然这个书法家好像恰巧遗漏了一个墨点,便晕染成华北平原现存最大的常年积水湖泊,衍化为北方颇有名气的荷花大观园。依偎着太行山东麓走廊北部,她浸润了山岚,摆渡了流霓,盈盈走来。

白洋淀由永定河和滹沱河交汇冲击而成,如同两河共同捧出的一斛明珠。她感恩着河流的滋润,将自己蕴藏的一切奉献给世人。捧出了大米、菱藕和苇席,还有野泼泼的鱼、扑棱棱的虾,她用至美描摹着一幅波光翯翯的生态美景。白鱼濯濯,水鸟啁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白洋淀总不爱盛装。她悄悄地抽绎出灵动的风景,流泻出陶醉心神的抒情乐曲,萦回成湿漉漉的水村印象,打捞出难以言说的美好。

寻觅,寻觅。水淀上摇曳起千年的藻苔。这是天造的美,也是文明沉积的结晶。

白洋淀的湖沼环境迤逦了历史的烟涛,孕育了北方平原水域特色文化。这里的韵味,仿佛从一处荡开芦苇,从商周的水岸入水,凌越了蒹葭,涤透历史的风。于是,你看到了,中原商王朝的北疆界线推进到白洋淀地区,边防文化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作为燕国与赵国、齐国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列国争霸战争的前沿。北宋时期,宋辽对峙相持一触即发,白洋淀又成为“蒲苇韧如丝”的边防一线。

春山秀罢秋山瘦,秦汉明清一脉连。白洋淀的历史如潮水般奔流向前。在悠久历史文脉的赓续与积淀下,优美的白洋淀焕发出迷人的人文光彩。文人墨客在这波光深处留下灿烂的文学作品。《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等文学作品,为白洋淀皴染上浓郁的传奇色彩。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文字潋滟着画意。鲜亮的景致充溢强烈的爱国情怀,催生着一代代国人的共鸣。

淀里有刻在月光上的歌谣,有写在水上的史册,有写在芦苇上的便签。白洋淀,早已超越了白洋淀。

这里的黎明,安静极了。都说在白洋淀,不要错过在湖畔迎接黎明的时刻,看浓密的芦苇仿若军民筑起的长城,那挺出水面的荷箭恰如射向敌人的武器。白洋淀,可称得上是一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战歌。

拥有3700条沟壕的白洋淀,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革命根据地重要战场。硝烟岁月,为白洋淀增添了格外明亮的光色。

透过战火,这里有情怀的论题。孙犁将情揉成了薄雾和荷叶荷花香,飘进革命岁月,绽开精神上灵动的菱角;杨小梅将情化作虾篓子和桂花鱼,持船打捞起赤子之心,晕开欢喜胜利的画面。还有那黑老蔡发动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神出鬼没、抗日保家,谱写出感人肺腑的儿女英雄传奇;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日寇保运船,来无影去无踪;水生嫂送丈夫赴前线的相思涟漪,小兵张嘎头扎芦苇智斗敌人的明亮水影……

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雁翎精神投射出耀眼的现实意义,雁翎队纪念馆、抗战纪念馆、孙犁纪念馆、白洋淀文化苑星罗棋布。白洋淀,积存了连绵不绝的历史云烟。那清凌凌的水,总将岁月雅致地摇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