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白衣天使”到“迷彩战士”

——记第九○九医院手术室文职护士长于美华


■林美娜 刘永瑜

4月上旬,闽南某地域,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一道急促的指令便传达到野战方舱医院:15分钟后,将有40名“伤员”送达。第909医院手术室文职护士长于美华与队员们迅即从帐篷里一跃而起,冲刺奔向各自战位。

开启照明灯,准备手术器械,连通氧气管道,整理器材药品……刚刚准备完毕,来不及松一口气,4名“重伤员”便被转送进手术室,各台手术依次展开。针对“伤员”伤情,于美华和队友们启动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模式,迅速对出血部位进行封堵,对各重要器官进行保护,对断裂部位进行包扎固定,然后分批组织后送。一批批“伤员”送来,手术后又一一转送出去,连续高强度的手术,于美华累得直不起腰来。

22年前,于美华应聘到该院担任手术室护士,图的就是学本事、求稳定。到医院工作两年多,她就像变了一个人,院内训练主动参加,赴外演练积极请战,由“白衣天使”成长为“迷彩战士”。该院弘扬的“爬也要把药品送上前线,死也要把伤员背下火线”“心中无战,就不配在部队医院干”的优良传统早已融入她的血脉。

“战位”二字重千钧。野战医疗队队员一旦接到集结出动命令,换上衣服就出发,所以于美华平时总是准备两套迷彩服,一套放在科室,一套放在家中。在她看来,必须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状态,随时听从命令、准备出征。

战斗打到哪里,生命救护就跟进到哪里。为争夺战时救治的“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该院组建了“前沿外科复苏手术集群”,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精通一线伤员的脏器损伤手术控制、包扎止血、分类后送等医务技能,还要具备射击、军事识图、野外生存等军事素质,以及抗眩晕、快速机动等体能技能。

为了能成为合格一员,她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每天一次三公里,每周一次军事课,每月一次小考核,每季对接部队演练。为了练就在直升机、步战车、舰船等颠簸状态下的救治技能,她在多功能旱船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在颠簸摇摆中练习手术操作。

为战而练,为战而研。于美华参加野战医疗队手术室工作时发现,常规手术器材消毒包装只有7天有效期,而且阻菌率低。她从战救实际出发反复研究,将无纺布和纸塑包装结合起来,使手术器械消毒有效期提高到3个月以上,此项革新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她在大面积烧伤、心胸外科等较大手术消毒时发现,患者经常止不住打寒战。经过不断试验,她发现碘伏在36至38摄氏度范围内性能稳定,杀菌效果好,利于伤员保持体温,并将其利用于临床,有效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这几年,她先后获军地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5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护理业务论文30余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