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作战环境是战法研究的依据


■刘建铭

●战争实践充分表明,虽然作战环境的内涵与构成随着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和作战样式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作战环境始终是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作战行动的客观条件和制约胜负的关键因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要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大兴作战问题研究之风。战法研究是备战打仗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搞清楚“打什么仗”“和谁打仗”的基础上,进一步瞄准预定战场,把“在哪里打仗”“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打仗”弄明白,针对相应的作战环境研究解决好“怎么打胜仗”问题,切实增强战法的针对性、可行性。

作战环境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战法研究必须强调因地制宜。众所周知,受纬度、地理位置和关联性影响,各个任务区域的作战环境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尤其在地貌土质、植被类别、水文气候、交通条件、社情民情等方面的差异性更是明显。即使是高寒山地、海洋岛屿、荒漠草原、城镇村落或者山岳丛林等同一类别的作战环境,其环境要素的大小、高低、宽窄、疏密、多少、富贫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同时,作战环境因作战时间、空间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内遂行不同的作战任务,其作战环境各不相同;在同一地域空间内遂行不同的作战任务,其作战环境也有所差异;在不同时期执行相同任务的部队,其面临的作战环境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作战环境的差异性,要求战法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研究区域的环境信息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研究提出与作战环境相匹配的、个性化的作战方法。

作战环境空间的多维性,决定了战法研究必须着眼联合制胜。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作战环境具有陆、海、空、天多维空间属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和网络环境等要素不同程度地、不等性量地、相互交织地分布于各个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多维一体的作战环境态势。因此,战法研究必须摆脱传统的单一地面环境思维定势,应紧贴作战任务,把陆、海、空等多维作战环境的态势与特征搞清楚,并着眼力量编成与作战需要,研究各军兵种部队在各空间内的运用与联合方法,努力把环境空间和各方力量“用全、用足、用好”,力求通过多维展开、一体行动,达成联合制胜的目的,坚决避免力量运用地面化、作战方法碎片化、行动方案单维化等不良现象。

作战环境影响的辩证性,决定了战法研究必须谋求利我制敌。作战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是广泛的、客观的、辩证的,是利与弊的矛盾统一体。无论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还是电磁环境、网络环境等,其对敌我双方作战的影响都可能表现为利与弊的双重性。地因兵而固,兵因地而强。在战法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辩证地分析作战环境对作战的利弊影响,既不能片面强调环境条件对我方的利而忽视其弊,也不能片面强调环境条件对敌方的弊而忽视其利,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利与弊相互转换的条件与可能。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我最大整体作战能力,可按照“巧借地利、变弊为利、削弱敌利、陷敌于弊”的基本思路,研究提出利于我而制于敌、体现对抗特性的作战方法。

作战环境状态的动态性,决定了战法研究必须实现多案制变。从广义上看,任何作战环境状态都会随时间而产生渐变性、周期性或突变性的动态变化,如自然与人文的变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寒暑与昼夜的交替、陆地与海洋的灾害等。从狭义上看,任何作战环境状态也会随着作战进程而产生规律性、偶然性、联动性的动态变化,如天气变化可能导致水系、植被和地貌的变化,突发事件可能产生民情、社情、舆情的变化,等等。因此,任何区域的作战环境状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均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动态性。这就要求战法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作战环境的基本特征,还要科学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提高作战环境分析与战法研究的时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作战环境的基本状态,研究提出相应的基本战法;另一方面还应着眼作战环境的变化规律,研究形成一法多案的战法,以增强战法的灵活性、柔韧性和适应性;同时还要紧贴形势任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变化,对战法成果进行持续的研究优化、修改完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