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发展新动力 丝路新乐章

——聆听“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中国故事


这几年,福建莆田充分利用沿海港口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中转和运输业务,打造东南沿海大宗散货集散中心,港口经济发展呈现新活力。这是无人机拍摄的湄洲湾北岸罗屿港区。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重庆——

“大通道”添彩山城对外开放新高地

走进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满眼都是印有“中欧班列”图标的集装箱,橙黄色的吊车紧张忙碌,一列列中欧班列驶出站台,前往1万余公里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团结村,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地标。2011年3月,我国第一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从此首发。

“众所周知,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庆,在内陆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渝新欧(重庆)物流公司总经理漆丹介绍,曾经,“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重庆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走海运,耗时过长;要么通过空运,成本极高。如今,横贯亚欧大陆的“渝新欧”将重庆与沿途国家紧密相连,成本仅为空运的1/5,时间仅为海运的1/3。

诚如斯言!重庆率先开通向西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和向南通达东南亚的“陆海新通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有机衔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欢迎大家来到重庆咖啡交易中心……”4月上旬,在中国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的展示大厅内,咖啡鉴赏师郑玉都正向来宾讲解着咖啡的有关知识。

地处内陆的重庆并不生产咖啡豆,为何要在这里建咖啡交易中心?在该中心发起方、重庆能源集团董事长冯跃看来,“一带一路”赋予的开放优势,使咖啡交易中心能以重庆为核心,将云南以及东南亚、南亚等亚洲主要咖啡产区和欧洲消费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咖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并形成对全球咖啡产业的辐射和集聚。

实际上,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这个咖啡交易中心已成为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和中国咖啡品质提升的典型例证。当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凸显了重庆连接亚欧的枢纽和通道地位。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助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聚集效应得到显现。”重庆市交战办工作人员周谦睿告诉笔者,如今的重庆不仅拥有核心的国际铁路通道运输,还逐步展开了铁水、铁公、铁空等多式联运业务和跨境运输等多种业务形态。

大潮既起,势不可挡。未来,重庆还将建成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提升国际物流中转效率,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左庆莹)

河南郑州——

“双引擎”打造中原货通天下新门户

打28个小时“飞的”,智利的车厘子就能飞越太平洋来到郑州;澳大利亚的蓝鳍金枪鱼经郑州空运分拨发往全国各地;还有德国的啤酒、荷兰的鲜切花……经过漫长的跨洋之旅,一批批货物被转运到郑欧商城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在这里,人们尽情享受着“一站式”采购进口商品的便利。

这几年,河南郑州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借助地处中原的交通区位优势,借力中欧班列和航空货运,搭建起陆路、空中交通“新丝路”,打造出一个货通天下的新门户。

“在郑州机场,货物满载满卸不到两小时,快速便捷。”郑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负责人付鲜峰告诉笔者,从今年4月1日起,郑州航空口岸全面实行客货运7×24小时通关,效率大大提升。他介绍,去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一条连天接地、物通全球的“空中丝路”正在建成。

无独有偶。据了解,自2013年开通始发于郑州的中欧班列以来,这条“陆路丝路”已覆盖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实现了每周“九去八回”,仅去年累计运送货值就超过32.3亿美元。

“郑欧班列优势明显,比空运节约资金80%,比海运节约时间20天左右。”据郑州圃田车站货运负责人介绍,目前,该班列全程运行时间从最初的18天提速到13天,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转效率。与此同时,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也越来越顺畅,目前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06列。

空港引领,铁港带动,便利交通不仅拉来货物,更带来产业。据介绍,依托这一优势,郑州布局了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手机、高端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冰鲜水产品、进口水果集散中心。

“郑欧班列和航空货运犹如拉动发展的‘双引擎’,不断为郑州注入新动力。”这几年,付鲜峰一直关注着郑州的发展。他介绍,他所在的边检站还将加快建设出境自助通关系统,扩大“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人员范围,为郑州打造国际客货运枢纽“不夜港”做准备。(刘奇山)

新疆伊尔克什坦——

“新丝路”助力边陲千年口岸焕新颜

夕阳西下,伊尔克什坦口岸依然一派繁忙景象。

“不到半小时,通关安检便办理完毕。不但快捷便利,而且服务周到。”走出联检大厅的货车司机邓文建,看上去心情不错。

在维吾尔语中,伊尔克什坦是驿站的意思。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里曾有一段商旅不绝于道的繁荣时期。

“这里是祖国版图上太阳最晚落山的地方。”邓文建告诉记者,1997年口岸正式开放后,再次恢复了千年前的繁荣景象,后来为便于通关,口岸搬迁到了乌恰县城西4公里处。

口岸处,不时有风吹来。抬头望去,千年来,边关的晚霞依然瑰丽雄奇,而沟通中外商贸的驼队已变为载重更多、速度更快的运输车队。

“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通关变得省时省力。”据伊尔克什坦海关副关长施国庆介绍,现在口岸开通了24小时服务专线,随时随地可以办理通关手续,尤其是我国加入《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后,所有过境国的海关都不再对货物开箱检查,大幅减少了货物在口岸的等待时间,有效提升了通关效率。

与此同时,为实现口岸通关“大提速”,他们还为果蔬运输车辆增设“果蔬车辆”绿色直通车标识,确保各联检单位优先办理手续,以减少排队时间,并运用非侵入式查验手段,设置查验优先级,实现随到随验。

“这200余辆货车,不到一天就全部安检完毕了。”顺着施国庆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完成安检的大货车一字排开等待通关。据施国庆介绍,口岸还专门为农产品货车通关开通了“绿色通道”,以确保客商的水果、蔬菜等到达目的地仍然保持新鲜,为农产品“走出去”“引进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每年4到10月口岸通关频繁,我国的家电、机械等货物从这里出口转运到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而煤炭和各类农产品也会从这里进口到国内。数据显示,每年约4.5万人次、50万吨货物在这里完成通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到行动,口岸变得越发忙碌。为适应新的需要,当地不但新修和拓宽了道路,还在两边设立了民货运专用通道和休息通道。”施国庆告诉记者,他们引导当地牧民抓住这一机遇,在口岸周边开起了超市、酒吧、餐馆等,拓宽了大家增收渠道。如今,牧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刘 慎 本报记者 李 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