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特别策划:新时代“基层建设十问”之七

重构重塑了,指导方式是否因势而变?


■王永奎

小机关大部队、编成新兵种全、任务重常态动、营区散分布广,抓建基层方式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某集团军基层建设座谈会上,一位“老基层”的发言颇有见地:一方面,机关要端起“望远镜”,看清时代大势,搞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基层要用好“显微镜”,一人一事做工作,一点一滴抓落实。这两面“镜子”,既强调宏观,又注重微观,可谓经验之谈、规律总结。

这场“史上最牛改革”,对基层来说不是简单的“添砖加瓦”,而是深层次的“更新换代”。基层重塑的新形态、组织架构的新设计、制度体系的新安排、官兵成分的新结构,带来建制类型、编制装备、担负任务不尽相同,建设标准、发展基础、所处环境参差不齐,创新改进抓建方式成为一道“必答题”和一出“重头戏”。

变则畅,不变则滞。可喜的是,各级没有因循守旧、刻舟求剑,而是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决策要从调研来、帮带瞄着问题去、措施依据差异定,对症下药丢掉“大处方”,前移督导连好“千条线”,规范自建培养“明白人”。机关总体布局、科学把脉当好“总调度”;基层按纲施建、自主抓建种好“责任田”,上下结合,同向发力,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效能正在逐步释放。

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真正做到“新”并非易事。改革调整落地,“红利”已现,但“阵痛”未消。面对编成“模块化”、类型“多样化”、结构“多元化”等新情况,个别单位嘴上喊着新时代、脑袋装着旧模式、脚步停在过去时,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抓建方式上仍旧存在工作安排随意化、制度落实形式化、工作指导盲目化等问题。

同时,由于推进运行机制的“二次创新”正在深化、政策制度改革的“第三大战役”正在进行,导致领导力量弱与指导任务重、单位类型多与标准规范单、评估手段旧与成效检验难等矛盾不同程度存在,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一字长龙式的层层部署、隔山打牛式的工作指导、叠床架屋式的重复检查等过时的抓建方式仍有表现。指导粗放、工作粗疏、落实粗糙,基层这池春水就难以“碧波荡漾”。

规律是“理”,也是“路”。过去我们讲,“一级抓一级,级级都用力”,“越一级”往往“弱一级”。也常说,蹲在连队解剖一只“麻雀”,便可了解基层整体形势。现在看,机关变成了“小机关”,人少事多;基层则成为了“大部队”,类型多样;营里也编配了参谋,也成了一级“机关”。基层指望“婆婆”事无巨细来帮带,已经不现实;机关企图通过看“树木”而见“森林”,也越来越难。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新体制之“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干”。领导机关应当确立少当“婆婆”多放权、少当“保姆”多帮带的指导思想,做到定责任、定事项、定时限,工作通盘筹划,力量集中调配,资源合理投放。只有把关新脉搏、适应新常态,以列项目、拉清单、定时限等形式开展简约指导,区分不同层级、类别、基础实施精准指导,到实地、查实情、问实效进行务实指导,方能走出一条不靠层层加码、不靠听汇报查记录指导基层建设的新路子。

环环相扣的题,要丝丝入扣地解。调整改革后,营作为管理链条上的重要抓建层级,既要承担“团”的部分职能,又要具备“连”的作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线指挥部”。营连必须适应层级减少、地位凸显新特点,把“中间”变“中坚”的主体责任扛起来;适应力量多元、任务多样新变化,把“单一”向“多能”的胜战本领强起来;适应职能拓展、标准更高新要求,让“部署”到“落实”的末端工作实起来,切实当好筹划组织的“小机关”、全面建设的“火车头”、狠抓落实的“排头兵”。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