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致敬英雄的青春之歌

——话剧《历史的天空》三人谈


剧照摄影:俞根泉

谷海慧:将一部长篇小说搬上话剧舞台,从来都是对编导者的巨大挑战。尤其那些因文学成就而获得极高荣誉,或以其他艺术形式呈现而广为人知的作品,要在舞台限定的时空内完成故事讲述、人物塑造、主旨传达,更是对主创功力的考验。

近些年,这种类型的改编并不鲜见,但并非都能获得观众和戏剧评论界的认可。《白鹿原》《推拿》《平凡的世界》《繁花》《一句顶一万句》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搬上舞台后都曾成为话题剧。近日,另一部戴着茅盾文学奖桂冠、并曾因被改编成电视剧而风靡一时的作品——《历史的天空》也走进了剧场,在舞台灯光下接受观众的检验。

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或由大院团出演、或由名导演加持的作品,《历史的天空》是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2014级学员的毕业大戏,属于校园戏剧的范畴。然而,就选材角度、人物刻画、艺术表现、剧场效果等方面看,它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戏剧的水平。

在我看来,编导者在选材上极聪明。小说原著是饱含历史情怀的,作者徐贵祥在讲故事的同时,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结构,涵盖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程。“历史”是小说的重头戏,作品的厚重感也由此而生。如果用一部话剧全面覆盖这些历史阶段,显然是吃力的,而且一定不讨好,因为那样就会匆促而零碎,难以聚拢故事主线、聚焦主要人物。为此,话剧编导赵晶晶巧妙地选择了原著的一个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亦即主人公梁大牙等投身革命的青年男女的“芳华岁月”。而青春芳华,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与它相伴的,是热血、理想、爱情,是斗争、成长、重生。

事实上,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革命与爱情,恰是话剧《历史的天空》青春叙事的着眼点。梁大牙对“革命”的认识与觉悟过程,就是他对东方闻音锲而不舍的爱恋过程。舞台剧着力强化和突出了这一点,梁大牙的成长与东方闻音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东方闻音就是梁大牙的“精神母亲”。这里,爱情是青春叙事的主题,也成为推进情节的原动力。编导选材上的用心,一方面有利于规定时空内矛盾的集中,另一方面也与校园戏剧演员的年龄、气质吻合。

从历史叙事转向青春叙事,如何把握叙事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原著虽以梁大牙为主人公,但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结构方式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而舞台剧在选取“芳华岁月”的革命与爱情时,将重点聚焦在了梁大牙身上,因此主人公性格非常突出。从头至尾,剧作的每一个事件都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为此,甚至一些原著中仅一笔带过的情节,在舞台上也被放大,成为令人难忘的细节。

比如梁大牙要求士兵跟他换鞋,在原著中只是一句话交代,舞台上却成为非常能表现人物霸道性格的戏剧动作。正因为这样的戏剧动作突出了梁大牙最初参加革命时的匪性、野性,他后来的觉悟与成长才显得格外有意义。因为几乎所有事件都围绕梁大牙性格和成长设计,全剧三十几场戏在用时、用力上虽较为平均,但也不显得零散,反而透出编导者的从容。总体看,导演的舞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每场戏都有看点,转场时又非常利落,毫不拖沓。舞美简洁,布景富于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灯光明暗间,换景几乎无缝对接,可见准备之充分。作品灯光和音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人物独白时的顶光、舞台交流时的满台光,都极为自然。歌舞可以说是全剧的亮点,开场的结婚秧歌、中间的插秧歌等,渲染了气氛,也对情节构成补充说明。尤为可贵的是,这类歌舞的使用非常有节制,没有喧宾夺主。

话剧《历史的天空》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截取小说原著中最具青春神采、最有戏剧性的一部分,既高扬了民族大义,彰显了英雄大勇,又完成了对革命、爱情与成长的精神认同。作为一部校园戏剧,它为中国当代戏剧培养了新生力量;作为一部军旅戏剧,它是新时代里一曲强劲的青春之歌。

程倩:话剧《历史的天空》是作为教学剧目创作演出的。演出该剧的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员,平均年龄只有22岁。作为教学单位,学院要通过作品培养人才,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为使学员更好地理解人物、贴近人物,编剧、导演赵晶晶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编。截取了原著的前半部,着力展现青年梁大牙走上革命道路、与东方闻音相爱、在战火中日益成熟的心灵成长史。剧中的主要人物梁大牙、朱一刀、陈墨涵、韩秋云,是一群由于家国破碎而寻找出路的青年,他们身上跳跃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与年轻的扮演者有诸多相通之处。学员们以他们火热的青春和生命的激情努力去贴近舞台上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共同点燃了舞台上的战火青春。

英雄和崇高是军事文学一贯的美学追求。进入新世纪,一批“另类英雄”或曰“个性张扬的英雄”形象接连涌现,而梁大牙可以说是他们当中最“另类”的一个。在他的身上,除了拥有英勇、机智、坚毅等英雄品质,还有着凡人的缺陷。乡野的粗俗、江湖的义气、生意人的狡黠是他的性格标签。饰演梁大牙的演员崔天啸外形英俊、清秀,与梁大牙的“匪气”“粗俗”毫不沾边。为了贴近人物,崔天啸的切入点就是侠义。主人公身上的“义气”既是其违反规则、做出出格行为的动因,也是观众接受和喜爱他的重要原因。从“侠义”出发去寻找人物形象的种子,人物的“正”和“邪”都有了归宿,获得了统一,崔天啸的形象塑造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话剧《历史的天空》自2018年创作演出以来,一直在不断地修改打磨,努力使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品质。在笔者看来,话剧《历史的天空》激情浪漫有余,理性思索不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此提出建议供创作者参考。原著小说的历史跨度极大,人物命运的跌宕与历史洪流的变幻相互映照,有一种深邃和高远的气象。但是在话剧里,编剧选择了在人物命运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这样的处理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我想,情感激荡与理性思索的双重满足,才是观众走进剧场的审美期待,仅靠单纯的情感渲染已经很难打动今天的观众了。笔者以为,借鉴古希腊悲剧三联剧的演出方式,将这部长篇小说分成三部,分别上演,演绎梁大牙完整的人生悲剧,倒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探索。

张志强:看戏之初,我是为赵晶晶和她的学生们捏着一把汗的。不过,当演出渐入佳境之时,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赵晶晶和她的学生们居然把这样一个体量巨大、跨度惊人的作品打碎、重组、再现,做得合情合理合规。甚至一些原作者徐贵祥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她都用场景的转换解决掉了。赵晶晶化繁为简,敲碎骨头剔出肉,放汤加料,文火慢炖,居然煨出一锅鲜汤美味。她又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把小说叙事用形体和对话自然合理地解构了,这是非常难得的。

此外,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徐杨的舞美设计。他不仅理解了导演的意图与倾向性,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原作无法表现、却暗示在文字中间的那些隐藏的意图。可以说,徐杨的舞美设计是在导演之外的另一种解读,而这种解读相当逼近了原作者和改编者两个创造者的心思。他把写实与意象、人物与环境、粗犷与细腻、色彩与情绪都渲染到了一种恰当的地步,精彩甚至惊艳。

话剧《历史的天空》在导演、改编、舞美和音乐创作等方面都很成功。但是,从表演来看,却并非那么令人满意。不是演员不努力,而是过于努力,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满了,以至于有些用力过猛。演员应当是在吃透了导演意图的情况下去卖力,不能只是以叫喊卖力,否则就会显得空洞而单薄。

换句话说,每一个演员都应当知道他们所表演的是“历史的天空”,而不是“现实的游戏”。人物预设的表演空间是要流血牺牲的抗战的“历史的天空”,人物是处在整体上紧张的、时时要送命的历史事件中,是置身于生命涅槃和精神重塑这个重大气氛中的。心里装着这样的“事”再在舞台上出出进进,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着对生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向往。演员要明确地感知到,他们的背后站着种种不确定和不可琢磨的现实。一个演员的表演不仅要有张有弛,要有节奏意识,还有实现人物和实现导演意图的意识。

由此,我想到了西西弗斯,那个神话中的大力士。他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每次都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巨石却滚落下来。然后,他再使劲地向上推,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动作,世人从中看到了对抗、精神和信仰。我想,赵晶晶或许就像那位大力士西西弗斯,用力地推动着这个巨大的作品。我们为她鼓掌加油,并期盼着她一鼓作气,最终把巨石推上顶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