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无锡联保中心第910医院深入演训场搞好医疗保障

训练伤病防治助力科学施训


本报讯 巴涛、记者孙兴维报道:在29岁生日来临之际,陆军某旅上士刘宇意外地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经过无锡联保中心第910医院训练伤防护小组科学检测,他的“体适能综合评估报告”出炉。“柔韧性指标已‘报警’,下一步训练要注意身体韧带拉伸。”看完报告,刘宇说:“有了这‘方子’,训练起来心里有底。”

和刘宇一样,该旅其他官兵也收到了这样一份评估报告。据悉,这份报告涵盖平衡性、柔韧性、爆发力等身体综合指标,使官兵能详细掌握身体机能情况,了解适宜开展的训练课目和强度。拿到报告后,官兵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避免和减少训练伤发生。

去年初,第910医院在陆军某部开展军事训练伤防治技术培训。医护人员调研发现:有的连队随意加大训练强度,而基层防治训练伤的方法较为单一、滞后,训练伤对实战化训练的影响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该院从各科室抽调12名医学骨干组成训练伤防护小组,深入部队演训一线,开展“军人体适能和功能性训练应用”“军人身体功能动作筛查方法”等课题研究,为官兵量身打造训练伤“康复套餐”。他们对体系部队体能训练中的必考课目和抽考课目进行综合分析,区分心肺耐力、爆发力、柔韧性、反应能力等6项指标,以及胸肌、腹肌等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指数,运用计算机系统分析评估每次训练考核数据,帮助官兵找到科学施训的“发力点”。

采访中,记者在陆军某特战旅看到,中士张堃在攀登训练时脚部跟腱受伤,跟训保障的第910医院训练伤防治专家王瑜立即为其医治,并现场为参训官兵讲解伤情规避方法:“从高空下落,应利用足弓弹力减少重力冲击,避免脚髁骨损伤。”3月初以来,该院训练伤防护小组通过风险性检测技术,已陆续筛查出该旅20多名身体机能“报警”的官兵,帮助他们预防训练伤。

按照“关口前移、整体防控”的思路,该院还构建训练伤防治“救治链”,针对高山、海岛和小散远单位实际,与体系部队邻近的地方医院签订协议,建立军地联合救治“绿色通道”;将“卫勤诊疗网络”联通至班排,确保官兵遇到突发伤病情,可第一时间得到精准救治。统计数据显示,该院诊疗的体系部队官兵训练损伤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沈阳联保中心第970医院着力提升野战医疗队救治能力

战场卫勤演练“秒变”实战救护

本报讯 刘成波、特约记者汪学潮报道:卫勤演练“秒变”实战救护——这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70医院日前组织的战场救治综合演练中发生的真实一幕。演练期间,附近一幢居民楼天然气泄漏爆炸起火。“停止演练,就地转入救援!”接到命令,正在野战手术车里进行战伤模拟救治演练的胃肠外科军医陈树伟和战友们立即奔向爆炸现场。

搜索伤员、包扎止血、呼叫手术组……刚刚还在模拟演练中反复训练的救治程序,现在成为野战医疗队队员们实战救护的有效“法宝”。队员们把腹部被玻璃碎片扎伤的张阿姨送上野战手术车后,陈树伟和手术组成员立即按照战伤救治程序处理伤口。

对于第970医院野战医疗队队员来说,眼前的这场“秒变”再寻常不过。不久前,他们刚刚结束一天的训练,突然接到跨区驰援的命令。陈树伟和几名医护人员乘坐野战医疗车向预定港口进发。抵达演练现场,手术组全副武装实施火线救护,器材保障组的护士“秒变”野战手术护士。

“‘秒变’既是一体化联合保障的体现,也是必须达到的能力要求。”该院领导说,现代战争瞬息万变,抢救伤员必须争分夺秒。野战医疗队只有练就“秒变”能力,才能适应战场救护“越快越好”的需求。

为了“秒变”,倾力打造战场救护“特战分队”。该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野战医疗队,按“一比一”比例选配“替补队员”。每次大项任务,正式队员和替补队员全员参加,确保野战医疗队全员全时“在线”。

为了“秒变”,常态化组织救护技能交替训练。该院野战医疗队每月定期进行组与组交替、组员间交替以及通用装备使用交替训练。根据战场救护课目要求,他们随机组队、随即出动、随时交替,有效锤炼了医疗队员的综合救护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为了“秒变”,多方融合对接军地急救资源。该院与地方交通、消防、渔业、海事部门建立急救协议,与体系部队建立联战联训联保机制,实现了急救资源融合对接。同时,他们还定期与当地“999空中救护中心”协同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促进陆空精准对接救护。

近年来,该院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卫勤保障及联合演习任务。多次参加重大任务的军医陈树伟说:“只有练就过硬的实战化救护本领,在未来战场执行一体化保障任务才能得心应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