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知止而后有定


■姜牮旗

●一个人若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人生就有了“方向盘”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一脉相承,时时事事都有体现。知止,便是其逻辑起点。

依甲骨文字形看,止者,足也,后引申为脚跟之所立,即定位。《朱熹集注》解释:“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一个人若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人生就有了“方向盘”。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知止首要在立志,去除内心杂念,明晰应该达到的修养境界。《九章·橘颂》中,屈原赞叹橘树有着“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美好品格,任何诱惑都不能动其心、夺其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纵观古今名士,无不以立志为先,抱负远大且意志坚强。他们既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又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笃定,既有“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信念,更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潇洒。

《传习录》有言:“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知止者,止于至善,至善之境的修为在于建设内心。惟有向自己的内心探索,把心灵品质的提升作为人生追求,“志于道德”,而非“志于功名和富贵”,才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曾国藩年轻时喜热闹、重私欲,理学名师唐鉴告诫他:“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曾国藩由此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平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曾国藩还为自己订立了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择善而固执之”成为他终生秉持的修身信念,成就了他的修养水平。

知止而行,知足而常乐。“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奔忙中不知止,便会不知足。人生不幸福的根源,多在于不知足。“贪得宇宙隘”,自然没有“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的智慧,内心也便不会安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身处陋室,生活清贫,不但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为同一旨趣,成为千古传颂的修身佳话。

选人用人重德才,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通则。古人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能力越强、职位越高,越应该知止而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养“止于至善”之功,才能让志向更坚定,生活更淡定,内心更安定,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