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争制胜应确立全域聚优理念


■邱 滨 张德群 吴永亮

引言

随着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战场空间由近及远、由实向虚、由中尺度向微观和宏观全尺度深度延展,各作战要素跨界联动、跨域融合,战争活动已不再是各军兵种在自身活动空间通过与其他军兵种的外部协调联合来实现,而是演变为打破军兵种界限、聚合各域优势来实现,全域聚优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新理念。

把握全域聚优的基本内涵

科技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战争“域”的概念内涵得到极大丰富,不仅包括陆海空天电网等传统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甚至还包括生物、量子、认知等更广阔的领域空间。全域聚优就是着眼战争需要,把不同方向、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空间的优势聚合起来,给对手最大程度地施加压力或进行打击,以维持或取得优势地位,赢得战争主动。

全域聚优是优中选优、优中聚优。全域聚优不是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着眼发挥战略布局优势、力量结构优势、体系支撑优势,实现各种优势的重组重构重塑。全域聚优强调精兵制胜、聚优谋胜,突出体现在聚集优势兵力、火力、信息力和认知力等精锐力量,获取全域感知优势、决策优势、机动优势、打击优势和保障优势,是从已有优势中选优聚优,从而实现新的更大优势。

全域聚优是以网聚优、形散神聚。当前,作战力量部署呈现出“从集中到分散、从一域到多域、从实体到虚体”的趋势,全域聚优不是机械地把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集中到某一处,而是根据需要,通过大容量、高速度的网络,将分散部署的各种优势作战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体系、全域作战体系,实现优势力量全域分布、全域联动,从而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全域聚优是即时借优、快速用优。未来的战场对抗将是全域对全域的激烈对抗,各战场之间的流动性、关联性、耦合性大为增强,一域之强并不代表全域之强,一域之弱也不一定是全域之弱,各单元、各要素均可根据任务需要极大突破原有任务空间界限,相互借用不同战场空间的异质优势实现跨界联手,在关键时段优势叠加形成决定性优势,并快速利用优势、释放优势,从而实现非对称打击优势。

认清全域聚优的主要特征

当前,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群不断发展渗透,随之带来的是作战力量、作战手段、作战方式的巨大变化,作战体系网络化、扁平化,指挥决策数据化、智能化,交战过程无人化、集群化,传统的战争样式逐渐被新质力量所主导的新的战争样式所取代,制智权、制算法权等新的领域制权成为战争制权争夺的焦点,全域聚优赋予传统的集中优势兵力以新的时代特征。

由单域聚优向多域聚优转变。未来的战场将是真正的多域战场,仅仅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域的优势难以从根本上慑敌制敌,只有把多个域内的相对优势进行重新布势、全面整合和同步运用,才能形成效能更为突出的优势。多域聚优不仅体现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和战役行动中,甚至在一次单纯的战术行动中也是如此,一场看似在单域发生的战斗,背后实则串联起多域的战场。

由实体聚优向虚拟聚优拓展。技术的进步使得物理上的实体空间与网络、信息、认知构成的虚拟空间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软硬结合、虚实交融”的特质更加明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全领域的渗透赋能,加速了信息的处理和对态势的感知,并进一步主导了认知域的活动,辅助指挥员快速精准决策,进而获得决策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物理域中的行动优势。这些虚拟空间的新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质作战力量将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并随时转化为能够决胜全域的战略突袭能力。

由静态聚优向动态聚优转变。全域聚优并不意味着全时段全空间全领域同时保持压倒性优势,对于整体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可通过网络布势、体系联动、多域策应,集中精兵利器于“一点”,在动态聚优中对敌形成局部优势。动态聚优的关键是实现全域行动自由,即在陆海空天等实体空间以及电磁网络、认知等虚拟空间自由切换行动,同步协调多域作战力量,使得任一交战空间内的对抗,都能得到来自其他域作战力量的响应,从而在广阔的空间内形成全域聚优的整体效果。由此带来军事力量体系编配方式新的变化,打破区域限制、军种限制,注重发挥网聚功能,根据作战需求精选、抽组新质和精锐力量,采用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任务式联合的动态力量编成方式,开展大范围跨域机动,确保全域到达、全域制敌、全域保障。

由指令聚优向自主聚优转变。未来战场,通过指令控制部队的方式将难以适应全域作战快节奏、高强度、复杂化的战场环境,指令聚优将加速向自主聚优转变。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自主聚优的实现成为可能,具体体现在:自主感知战场态势,即采用智能传感器与网络技术,通过自主协同探测、多源情报融合、深度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推理等进行战场情况研判;自主规划作战任务,即通过预置的作战规则,运用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自主进行战术甚至战役行动规划和危机处置;自主协同作战行动,即各种分布式无人集群在目标区周围快速聚拢并建立协同关系,自主确定攻击发起序列,自主协同完成战术动作;自主评估作战效能,即自主完成打击效果评估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比,精准评估打击效果,依据评估结果自主进行后续决策。

明晰全域聚优的关键途径

未来战争需要运筹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克服人机结合复杂性带来的巨大挑战,需要精确组织多力量多要素的一体联动,这就要求在深入理解全域聚优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网络、数据、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抓手,有力推动全域聚优的实现。

网络聚优。建立能够覆盖全域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将各个战场空间的不同层级的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各要素紧密融合成一体,形成依网布势、依网聚优、依网调控的一体化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各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全程无缝链接、互联互通互操作,是充分发挥网络聚优效能,赢得战争的关键。网络聚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聚优全域感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以网控域的优势,将分布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多域空间的各类传感器联为一体,克服地域限制实现对战场情况的全域精确感知;网络聚优泛在互联,打造战场云环境,将作战体系中的人与人、人与装备以及装备与装备之间进行按需互联,实时交换各类信息,提高作战协同效能,实现由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转变;网络聚优高效抗毁,以网络为纽带,各作战要素灵活进行动态组合,当网络中的某一节点遭打击瘫痪时,各节点能够迅速重组,形成不间断的高效抗毁能力。

数据聚优。未来战争,谁拥有更强的数据获取、处理和传输能力,谁将获得战场的主动权。数据聚优的关键在于打通数据融合共享的通道,实现以数据为纽带,不同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之间信息的高速流动、高效共享、高度融合。打造数据聚优的全域作战环境,首先要使数据“汇”起来。建立以网络云环境为基础支撑的大数据“资源池”,将海量信息资源、信道资源、计算资源分门别类纳入其中,并对数据资源内容不断更新,确保数据资源足够充实。其次,让数据“动”起来,通过数据通信链路,在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装备平台之间建立起数据关联关系,方便各级指挥人员以更快的速度接收、分析、处理、同步、共享数据。最后,把数据“用”起来。数据是发挥全域作战效能的基础支撑,然而海量的数据未经处理是难以直接使用的,必须通过统一的数据处理标准,利用相关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并激活出作战数据的真正价值,从而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行动优势。

智能聚优。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智能聚优就是要确立智能主导的理念,把当前的主要资源、主要精力集中到军事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把智能技术渗透到作战全流程全要素,着力提升智能化情报侦察、指挥控制、无人攻防能力。具体体现在:智能化情报侦察优势,依托全域布控的无人侦察力量,实现目标自主识别、态势自主融合、情报自行处理;智能化指挥控制优势,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特征,区分情况采取“人在回路上”“人在回路中”“人在回路外”的决策方式,快速、准确地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制定计划、协调控制;智能化无人攻防优势,依托算法优势,快速耦合编组全域无人作战集群,聚焦目标实施分布式主动攻击、蜂群式消耗杀伤,形成群体规模优势效应,实现以“智”取胜。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