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官兵家属为啥知道这么多?


■郑 烨 陈晓鹏 本报实习记者 张 旭

胡颖达绘

5月26日,某部保卫科干事陈功外出办完事,搭乘公交车返营。车上恰巧偶遇本单位一名干部的家属李姐,见李姐和她身旁的朋友聊得火热,陈干事打了个招呼便坐到不远处的空座上。

“周末了,怎么没见你老公陪你一块儿出来?”“我家那位最近可忙了,听说正在准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马上就出发了,一去就是小半年……”

“嫂子,请注意保密!”见李姐正准备聊起部队接下来的任务细节时,陈干事赶忙上前提醒。

“哎呀!对不起,我忘了。”李姐连忙用手捂住嘴,终止了对话。

没过几天,大部队出发以后,陈干事发现自己被拉进了一个名为“留守之家”的微信群,点击进去一看,里面活跃的微信用户有50多人,大部分是军人家属,也有少数现役官兵,还有个别营区附近的居民商贩。大家在微信群里互相交流,气氛热烈——“他们刚到任务地域就赶上了下冰雹,快看!”“那地方我知道,往年这时都会出现低温天气,幸好之前给他带上毛衣毛裤……”

此时,一位军嫂转发的一段小视频突然引起了陈干事的注意,仔细一看,视频里黄豆大小的冰雹噼里啪啦下个不停,部队帐篷和远处的装备清晰可见。

陈干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赶忙规劝这位军嫂撤回视频。事后,陈干事越想越不托底,随即向单位领导如实上报了情况。领导听后高度重视,当即决定由保密委员会针对官兵家属开展一次手机网络涉军信息专项清理整治活动。

结果发现,有的军属所在微信群中,官兵野外驻训、军人家庭生活等一直是热点话题;有的军属手机里留存以部队营区为背景拍摄的视频和图片;有的甚至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营区和装备照片……

为此,该部机关一方面对官兵加强保密教育,严防因日常交流造成的失泄密隐患;另一方面,召开随军家属安全保密座谈会,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手机失泄密演示等形式,提高军属保密意识。

微议录

莫让军属的关心成为泄密隐患

■赵海彦

近期,不少单位野外驻训、国际维和、军事演习等各项工作相继展开。部队什么时候走、去哪里、去多久……官兵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军属们的心,大家热聊之余难免会触及到一些涉密信息。这些信息从哪儿来?一想便知,很大一部分是个别官兵由于保密意识淡化,主动向军属“泄露”的。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从1961年受命研究氢弹到1988年解密,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这告诫我们,在执行重大任务、涉及核心机密时,要自觉从内心筑牢保密防线,做到守口如瓶,这既是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谋成于密而败于泄。当下,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军属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军人及其工作的关心在情理之中,但关心之余也应自觉遵守保密规定。只有每个人时时绷紧保密弦,处处拧紧安全阀,才能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