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静悄悄的荣誉室大声“说话”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宋邦稳

写在前面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这些年,习主席每到一支部队调研视察,都要走进军史馆、荣誉室,嘱咐官兵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军史场馆是保存、研究、展示党领导人民军队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的神圣殿堂,也是开展主题教育的精神富矿。一面面锦旗、一枚枚奖章、一件件文物的背后,都是塑造强军之魂、砥砺血性胆气、传承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把它们用好了、讲活了,就能为强军兴军积蓄强大的精神动能。

让我们追随南部战区某边防旅官兵的足迹,看看他们如何走进尘封的历史、熔铸精神的高地、打赢今天的战斗。

每月一次的强化训练又要开始了。和以往大项任务开展前一样,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十连指导员龚翼山带领全连官兵,又一次走进连队荣誉室,用重温连史的方式作动员。

荣誉室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连队的三件“传家宝”:小铁铲、背土袋、育苗杯。室内,龚翼山声如洪钟:“这三件宝蕴含着连队的‘连魂’,更是我们艰苦奋斗、矢志戍边的力量源泉。”

数十年前,连队进驻满是乱石堆的金鸡山。山上少土,官兵们外出巡逻,就带上小铁铲和布袋子,背回一袋袋肥土;育苗难成活,他们用旧水杯、罐头盒当育苗杯精心呵护。就这样,在石头缝里硬是“长”出了369块菜地。如今,来自祖国各地的50多种蔬菜,已经在被官兵称作“拓荒园”的菜园里扎下了根。

十连连史,是一部扎根边防、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可曾经一度,连队守着这个巨大的“宝藏”,却不知如何利用,荣誉室经常是“铁将军”把门。

一次偶然的机会,回访连队的老兵讲起了连史。官兵们这才发现荣誉室内的件件藏品和山上的一花一木、一碑一石,无不蕴含着感人的故事。自此,以荣誉室、“拓荒园”等为依托开展的连史教育,逐渐充盈官兵们的精神世界。

那些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边境线上战场变商场。“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山上静悄悄,山下闹通宵”,官兵时刻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

“当党放心的兵、站党放心的哨、做党放心的事”,连队官兵一次次走进荣誉室,用理想信念筑牢精神高地,用卫国戍边实践激发荣誉感使命感,用钢铁纪律锻造百毒不侵的“金刚身”。组建至今,连队没有发生过一起违纪违法事件。

今年是主题教育深化之年,作为一支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的连队,如何让主题教育在去年基础上有新的加强和提升?党支部一班人认为,荣誉室是主题教育开展的坚固阵地,只要不断深入挖掘连史,把连史常讲常新,就一定能激发官兵戍边守国的动力。

汲取连史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新兵下连、新干部到任,连队都会安排“系列套餐”:到荣誉室参观,到“拓荒园”浇灌,到观察哨瞭望;分发连史读本,里面不仅记载着连史故事,还包含边疆作战史和边境地区排雷史;在界碑前,举行入连仪式并重温入伍誓词。新战士陈泽洲说,读懂连史,自己仿佛刹那间长大了,身为“国门卫士”的豪情油然而生。

紧贴新时代,讲出新味道。“只有让静悄悄的荣誉室大声‘说话’,教育才能更加入脑入心。”该旅领导介绍,十连摒弃“导游式”的荣誉室情况介绍和“满堂灌”的连史教育模式,借助历史遗物倾情讲述连史故事;连队干部带头巡线,在任务途中开展随机教育,用实践解读“戍边守土苦亦乐,卫国镇关勇献身”的连队精神;发动战士编排和演绎连史情景剧,并将其拍摄成短视频上传至强军网进行学习共享。

连史和官兵个体相融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十连涌现出一大批“边防通”“投弹王”“神枪手”。官兵们掷地有声地表示:身在“卫国戍边模范连”,与英雄前辈同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光荣的连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