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拘一格选人才

——2019年高考来临之际看新一轮高考改革


高考前,河北磁县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将写有自己梦想的纸飞机抛向空中。新华社发

高考综合改革——

倒逼人才培养走新路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根据手中的课表,顺利找到下一堂课所在地。这一从前只会在大学校园出现的现象,如今已成为当地多所高中“新常态”。

前不久,作为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辽宁、重庆等8省(市)公布改革方案采取“3+1+2”模式。自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4省(市)开启高考新模式。

从已公布的方案可以看出,除语文、数学、外语全国统考科目外,各地还设置了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尽管各地具体要求不同,但体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取消文理分科的绝对界限,扩大学生选择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这有助于学生将文科的形象思维与理科的逻辑思维较好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钟秉林表示,这一轮高考改革是要通过考试倒逼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既牵动中学教学改革,又对高校招生录取产生影响,带来的是对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培养。

事实上,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也带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北京第一六六中学高二年级组长陈捷介绍,为适应这一变化,他所在的学校借助信息化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科组合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符合其长远发展要求。

另外,此轮改革在高校招生录取方式上,将之前的以学校为志愿单位调整为“专业(类)+学校”。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样的录取方式对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评价改革——

搭建人才选拔立交桥

5月上旬,浙江全面启动2019年高考招生。与去年相比,今年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其中,“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得到沿用,将加大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力度,并创新使用方式。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这一模式在浙江已实施多年,报名参加的考生在中学阶段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后,还需参加试点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

当前,简单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现象仍较普遍,学校、教师评价中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等指标也不尽合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初举行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这块“硬骨头”再难也要啃下来。

2018年,浙江省内归属地方的50所高校及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高水平大学参加了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招生人数超万人。跟踪调查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招生的学生,即便成绩略低一点,但活跃度和心理调适能力明显偏高,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较好、社会活动能力强。

事实上,多省(市)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均提出,从2021年起,采取“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方式。即高校招生时不再只看高考成绩,而是依据高考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另外,改革方案中还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专家表示,这样的政策设计,将不同类别人才分类考试,有利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无异于为人才选拔搭建起了立交桥。

高质量发展机遇——

培育人才红利新优势

1977年,车工赵政国从湘西的山沟里走进大学校园。如今,已成长为中科院院士的他,不仅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赵政国的经历成为一代人的缩影。在高考恢复后的3年时间里,就有90多万名学子迈进高校大门。毕业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毋庸置疑,高考制度恢复的4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据统计,仅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就累计培养近2000万名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千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

长期以来,庞大的人口红利带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但到一定阶段,人口红利趋薄态势越发明显。而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考制度为推动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底气,也是长期向好的内生动力。

“相比于人口的‘数量红利’,应更多关注人口的‘质量红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召元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特别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增长的依赖性在下降。为此,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发展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和人才观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专家表示,必须从人才培养制度机制入手,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快培养新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育我国人才红利新优势,从而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佟欣雨综合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