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书中的深沉父爱


■刘 洋 孙 卓

父亲与母亲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浸润着对子女的殷切厚望。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含蓄。在《淮南子·缪称训》中有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这种爱意是不需要回报的,古往今来概莫如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很多家书成为寄托这种情愫的载体,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往往承载了厚重的舐犊之爱。时间追溯到1939年6月4日,旅居菲律宾的泉州籍华侨王雨亭在香港与儿子王唯真分别时,在儿子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封家书,成为爱国华侨参加祖国抗战历史的见证。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王雨亭

短短的几句话,凝聚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难当前,王雨亭鼓励儿子回国参加抗战,“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实际上,王唯真能够从香港启程踏上去延安的征程,选择为国效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情怀的熏陶。王雨亭在菲律宾先后创办过中华影片公司、《前驱日报》等,大力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还担负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参与介绍了众多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筹募款项和药品支援抗战,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次分别,王唯真并没有辜负父亲的临别嘱咐。他于1939年8月到达西安,后进入安吴堡青训班学习。1941年11月,他被组织安排到新华社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团聚。回想十年前“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重托,王雨亭颇有感触,对儿子这样说道:“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父亲王雨亭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华侨回国抗战。儿子王唯真几经周折,踏上回国的革命征程。王唯真的女儿王枫回忆父辈共同抗日的烽火岁月时说道:“侨乡的子孙前赴后继地从海外回到国内,像潮水般涌向抗日战场。这是民族精神和血脉的传承,是生生不息的火种……”

家书虽短,但父爱深沉,情远意重。王雨亭送儿赴前线的深明大义、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对新中国的信心和希望,都凝聚在笔端,落在纸上。这封“王雨亭致子书”成为对那段历史永不忘却的纪念,蕴含着革命前辈对于国家和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值得我们悉心品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