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6月中旬,记者来到福建长汀,感受当地红军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

把红军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


■本报记者 赖文湧

路隘林深,蕨草丛生。

今年57岁的钟鸣,家族里有6位亲属当年参加了革命,其中3人牺牲在长征途中,自1983年开始他就自发担任中复村的红色文化讲解员。沿着蜿蜒小路,钟鸣带记者来到南山镇松毛岭,实地察看松毛岭保卫战战壕和白叶洋指挥部旧址。

松毛岭是长汀县境内的一座大山,南北纵贯40多公里。“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打响了长征前在闽的最后一仗。”听着钟鸣的讲解,昔日松毛岭战场上的枪声仿佛依稀在耳边回响——

1934年秋,国民党东路军第36师在多支部队协同下,配备飞机、大炮向松毛岭发起猛烈进攻。红军和地方红色武装坚守阵地7天7夜,以牺牲近万人的代价,抵抗7万敌人的进攻,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中复村有一位名叫罗云然的老人,育有6个儿子。3个儿子参加了红军,全部壮烈牺牲。得知松毛岭战事惨烈,红军急需补充兵员,老人又把剩下的3个儿子送到红军桥征兵处。征兵干部蔡信书不忍,劝他把小儿子留在身边。老人说:“没有红军分来的田地,孩子们早饿死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最终,小儿子也战死疆场。

在红军桥征兵处,送子参军的故事比比皆是。在这座客家廊桥的柱子上,一道离地约1.5米高的刻线清晰可见。钟鸣告诉记者,这条线是当年红军刻下的征兵线,身高超过线的年轻人才能扛枪去参军。

钟鸣说,起初征兵线就是临时用一根线或者画一下,但很多人年龄不够,个子不够高,就半夜起来偷偷把线改低。即便后来改成刀刻的线,但个子矮的人还是昂着头、踮着脚努力把自己撑高,争先当红军。

这是一条丈量生命的等高线。中复村一带,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走过那条线,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钟鸣告诉我们:这2000多人中,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6人。

“作为红军后人,光追忆前辈们的故事如何悲壮是远远不够的。”钟鸣坦言,自愿做这份工作,既是责任使然,也有为后人传递红色信仰的担当驱动。

起初,钟鸣在和参观者探讨一些史实时,也时常被问倒。于是,他将零碎、分散的原始资料重新整理,自费购买并翻阅学习大量史书及将帅回忆录查证,直至搞懂弄通,尽可能确保解说有理有据。

“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希望你们把红军将士们的感人故事多讲给年轻人听,就像村里钟宜龙老人家的那副对联写的: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钟鸣饱含期待地对记者说。

钟鸣所说的钟宜龙老人,家在距中复村约两公里的长窠头村。得知记者来意,这位大病初愈的耄耋老人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那一年,年仅6岁的钟宜龙,目睹了时任女子游击队队长的养母涂从孜一趟又一趟地将血肉模糊的伤员救护回家的场景。

“战斗非常激烈,他们的脸上都是泥和血。这样的历史,不能被遗忘。”从参加工作起,钟宜龙就开始搜集整理红军史料。2016年,他将自己的养老积蓄掏出来修缮老屋,在家里办起了“红色家庭展”,张贴着有关红军历史的文字和图片。

“布展并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但这个展览办在家里,通过他们家族的红色历史故事来教育后人,意义重大。”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钟臣彪告诉记者,钟宜龙整个家族为革命牺牲的人数达到40位。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伫立在老人的家门前,记者不由感慨,这不仅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名党员、一名红军后代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