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美丽乡村的吟唱


■喻 晓

我案前放着一本书,还有一卷已完成的书稿,内容都是关于乡愁的,共同的作者是王志祥。

书的名字是《远去的老行当》,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书稿的名字是《那些年那些事》,是前者的续集,姊妹篇。

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录影往事,吟唱乡愁。不同的是,前者是记录了许多乡村的“老行当”“老古董”,一些历史记忆,似曾相识,其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于慢慢消失中,有记有叙,有惊有叹,撩起了人们的缕缕乡愁;后者则大多是个人的回忆,亲历的往事,重现了乡村生活,揉进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青春与生命。这些故事真实亲切,如故乡的风,也撩起了人们的乡愁缕缕。

王志祥是我多年的同事,年已望八,老家在北京房山,典型的北方性格,豪爽中带有几分倔强。一天,我看到他的新著《远去的老行当》,立马被吸引住了。《花桥坊》《窗花郎》《吹糖人》《剃头匠》《麦客》《大车店》……光看目录,就感觉到了书中内容的新颖和厚重。多熟悉多亲切,这不正是一个乡俗博物馆嘛!如今都在说乡愁,出版这样的文字,正好说明了作者的识见和情怀,值得喝彩。

文学这个东西很奇怪,不能以出镜率和数量论高低。有些人吆喝得很厉害,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但仔细掂量,他们还真没有给人留下值得玩味和记忆的东西。有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冷不丁用文字点亮一盏灯,就能照亮你的眼睛,触碰你的心弦。壮硕的谷穗往往属于默默的耕耘者。

王志祥肯定是做足了功课,做了充分准备的。这从作品中文字的从容和老到的叙事就能看出来。

我拿着书中“掸子郑”刨制的漂亮的鸡毛掸子,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去逛王师傅的杆秤作坊,瞧刘家的铁匠铺,品刘恩家的烧锅,一路走去,跟挖窑汉、裱糊匠、说书人交朋友,和耍猴的、耍叉的、钉马掌的贫嘴聊天,慢慢地与半个世纪前活跃在京城附近各个行当里的各色人等熟稔起来,再看看书中画面精美、意蕴悠长的彩色插图,哈哈,禁不住开怀一笑。

《远去的老行当》一书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同行的赞赏,激发了王志祥的创作灵感。他余兴未尽,又迅速创作了该书的姊妹篇《那些年那些事》。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些年那些事”,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精神的原乡。这不只是对往事和记忆的录影和吟唱,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份纪念。《乡村儿童团》《背着粪筐上学校》《求雨》《打麻雀》《拾秋》《代写书信》等,当我的目光扫过这些有着深刻时代烙印的文字时,不禁怦然心动。

看《井台会》《赶集》《唱大戏的日子》,面前就会出现许多熟悉的场景,出现嘈杂与喧闹、简朴与欢乐中的各种鲜活人物。京郊周口店龙骨山下,一个普通的农村舞台,一年又一年,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人生世相、苦乐悲欢,那是精彩纷繁的中国社会这本大书的一部分。

当我读到《背着粪筐上学校》《赶考》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懂得半世纪前一个农家孩子为几毛钱学费犯愁的困顿和无奈——正因为有这种困顿和无奈,才培养了一个人内心的坚韧和强大。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机遇和选择。王志祥由于把握了机遇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走到了今天,由一个贫困农户的孩子成长为一位解放军大校和资深编辑。

往事和记忆都很美妙,值得珍重。它们是历史,是先人和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曾经与农夫、村妇形影不离,不可或缺。那些老物件、老行当,伴随着鸡犬相闻的农耕文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形态和生存方式,曾经融进我们的语言、乡俗和血液,支撑着五彩斑斓的世界,是灵魂的饰物,我们生命长剧的道具。

历史总在前进。不知不觉中,一些熟悉的行业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隐退并消失;一些常见的工具被闲置、弃用,成了文物,被岁月收容打包,丢进了仓库和博物馆。因而,我们记住了“那些年那些事”,是非真假,心里有底,苦辣酸甜,脑中有数。这样,我们就不会为谎言所惑,为浮云遮眼。这也正是今天人们呼唤和讴歌乡愁的真正意义所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