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忍饱


■洪 治

南宋施德操的《北窗炙輠录》中记载,京城有个富人,想招聘一名掌柜,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有人推荐了一人前往应聘,富人却拒绝了。荐者问其原由,富人说:“我观其人不能忍饥,此不足掌财。”那名应聘者得知后,说:“我诚不能忍饥,只能忍饱。”富人听闻此言,立刻招录了他,这名掌柜后来的表现果然不俗。

“忍饥”不难理解——凭借顽强的意志抵御饥饿。那么“忍饱”呢?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在吃饱了之后,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再继续进食。这听起来似乎不难,但实际上,未必人人做得到。有的人一吃自助餐就控制不住自己,即使吃饱了也继续不停地吃,以至于“扶墙进、扶墙出”,这不就是典型的不能“忍饱”吗?

不能“忍饱”,其实是很不理智的做法。明代的高攀龙曾说:“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将焉用之?”意即,就算拼命吃、吃饱了,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别的用处?不仅没有用处,还可能有很大的坏处——亚历山大大帝,时常克制不住进食的欲望,最终“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突然一病不起,十天之后就去世了”;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在一次宴会中狂吃了大量的龙虾、鲱鱼、鱼子酱、德式泡菜,接着又吃了14份甜品,最后因消化不良而猝逝。堂堂一代帝王,竟因不能“忍饱”而丢了性命,真是既可悲又可笑。

“忍饱”的概念,还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文章开头的例子中,那名应聘者说自己能“忍饱”,其实是想表明自己有节制、有操守,不过分贪求物质利益。对于一个替人管钱的人来说,这一点的确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总想着中饱私囊,私囊却永远“饱”不了,又怎么可能把别人的钱财管好?

一个掌柜不能“忍饱”,损失的顶多是个别人的财产;而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不能“忍饱”,危及范围就大得多了。汉灵帝坐拥天下财富,依然不知满足,竟想出卖官鬻爵的法子,“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甚至连“公卿”之位也拿来卖,“公千万,卿五百万”。即便如此他还嫌不够,又借由“税天下田,亩十钱”的办法敛财。汉灵帝这一系列荒唐政策,导致朝纲紊乱、民怨沸腾,其在位后期爆发的黄巾起义,给本就千疮百孔的东汉王朝以沉重一击。究其根源,不就是因为汉灵帝不能“忍饱”吗?

像这样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但各级官员因不能“忍饱”而贪腐的现象,就不胜枚举了。有的本已衣食无忧,却仍想多吃多占;有的本已身居要职,却仍想往上攀爬。他们的“胃口”,似乎像一个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清代台湾的“官庄”,本是给当地文武官员“养廉”的庄田,但实际上,不仅没能让官员“忍饱”,还成了名宦高官的“敛财所”,可谓讽刺意味十足。

不能“忍饱”,说白了,就是抵挡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但“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那一瞬间被决定”。如果能做到“忍饱”,就能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月收入180银元,过富裕生活也是绰绰有余的。但他认为,“盖今世之生活,泰半倚于过度”。他平日轻车简行、粗茶淡饭,家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他的收入除了用来买书,就是用于党的事业和资助困难学生。

由此观之,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忍饱”是一种自我修炼,也是一种处世原则。战胜“心理的饥饿”、防范贪婪的陷阱,在物质上知足、在精神上知不足,我们就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创造无愧时代的业绩、作出无愧历史的贡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