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至今流传着祖孙三代45年守护红旗的故事。在他们眼里,红旗就是红军,保住红旗,就是保护红军——

红旗永远飘扬在心中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冯 强 殷铁军

夏日正午烈日当空,记者来到位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枫树脚村的新圩阻击战陈列馆。80多年前,新圩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陈列馆广场上,一座祖孙三代手捧红旗的雕塑,静立无声。陈列馆正门,独特的五角星造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

这座雕塑,是村民黄合林祖孙三代守护红旗的写照。为了“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这句嘱托,黄合林、黄荣青和黄光文祖孙三代,守护一面红旗整整45年。

“1934年冬天,新圩阻击战在我们村附近打响了,一名红军战士大腿受伤后,爬到了我们曾祖父黄合林的茅屋边。”在黄光文儿媳李清鸾家中,她如数家珍的述说,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岁月。

“那个时候,收留红军要被发现了,可是要杀头的,但曾祖父还是毅然收留了他。”李清鸾说,当时曾祖父用老茶叶煮水给这名红军战士清洗伤口,将家里剩余的草药捣碎敷在伤口上,还让祖父黄荣青偷偷上山采草药,曾祖母也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煮了给红军战士补身子。

次日晌午,黄合林父子上山采草药还没回来,国民党桂军便在民团带领下进村搜查受伤红军。得知消息的曾祖母情急之下,搀扶红军战士躲进了女儿的房间。

按照当地习俗,未出嫁女儿的闺房,男人不能进入。敌人搜查完两个房间后,正要推门进入红军战士躲藏的房间时,曾祖母不慌不忙地说:“房里有个还没出嫁的黄花闺女,病了躺在床上,她怕你们,求求你们不要进去。”敌人没再进去,红军战士侥幸躲过了搜查。

经过休养,红军战士的伤势有所好转,随即动身追赶大部队。临行前,为躲避敌人搜查,这名红军战士把随身携带的红旗托付给了黄合林,嘱托他要好好保存,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取。

一面红旗,饱含着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为保护好这面红旗,黄合林专门做了个小木箱,藏于家中隐秘处。1941年,黄合林去世前,将红旗交给黄荣青和黄光文,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保存。1944年日军入侵灌阳,黄荣青一家为躲避日军,所有家产都舍弃了,却唯独将装有红旗的小木箱带在身边。

“祖父黄荣青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红军战士回来取红旗,但遗憾的是,红旗一代代传下来,那位红军战士却一直没有出现。”李清鸾说,1979年祖父病重,按照他的遗愿,家人把这面红旗交给了灌阳县人武部,一段隐藏了45年的感人故事,这才公之于世。

“老百姓亲眼看到红军为穷人打天下,所以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受伤的红军、守护红旗。在他们眼里,红旗就是红军,保住红旗,就是保护红军,保护了他们的救命恩人。”枫树脚村原支书、新圩阻击战陈列馆管理员黄荣高说,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有2000多名红军战士负伤失散在桂北地区,他们有的养好伤后重新找到了队伍,有的在当地落脚生根。岁月远去,无论这些红军战士有怎样的归宿,这些散落在长征路上的革命星火,都带着感恩之心,开始了新的人生,留下了一个个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首先就要建好用好红色文化阵地。”黄荣高告诉记者,受红军故事的影响,1968年他主动参军入伍。2016年,在他和村里其他党员的联合提议下,上级在这里修建起新圩阻击战陈列馆,由他担任管理员,每天为游客免费讲解。他希望,通过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红色故事永远传承下去。

上图:当地群众到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参观。新华社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