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回望, 那颗陨落戈壁闪亮的星


■王洪续 王 铁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1963年金秋的一个傍晚,西北某戈壁,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战略导弹进入实弹发射倒计时!

指挥员在地下指挥所里发出沉着而果断的指令:“起竖导弹!”

导弹仰成45度角时,突然停住了。指挥员大声询问:“第一号手!怎么回事?”

目光聚集处,一名战士蜡黄的脸上沁满豆大的汗珠,高大瘦削的身躯斜倚着操纵台,双手紧握操纵杆。

听到指挥员的呼喊,他一个激灵醒过神来,紧了紧腰带,用深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第一号手在!”

导弹最终稳稳矗立在基座上。“点火!”巨龙喷吐着火红烈焰,向遥远的苍穹飞去。

正当在场所有人都在为导弹发射成功欢呼雀跃时,这名战士却倒在发射阵地上。他随即被送往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很快又转至解放军第301医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护人员虽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未能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这个士兵名叫赵仓库,时任原炮兵特种部队某营二连一排发射班导弹起竖车一号手,1963年12月18日病逝于北京。

故事,就从这一刻讲起。

(一)

一支堪比古希腊神话“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战略铁拳锻造史,就是一部英烈的牺牲奉献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56年前倒在导弹发射架前、逝后骨灰被“破格”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普通战士,进入我们的视线。

由于年代久远,部队多次移防整编,加之严格的保密要求,许多历史资料无从查找。为了挖掘更多赵仓库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原他的英雄形象,记者踏上了曲折的寻访之路。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长眠着无数革命志士。工作人员在电脑查询系统输入姓名进行检索,结果一无所获。

工作人员解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电脑系统完整记录了所有在此安放的逝者信息,电脑里如果没有,很可能就不在这里了。

我们四处找寻其他线索时,接到一位军史专家打来的电话。他说,多年前他在整理撰写战略导弹部队雏形——原军委炮兵某导弹发射营发展史时,曾经在南国某烈士陵园展馆发现了一位名叫“赵藏库”的烈士事迹简介,基本情况和我们要找的人十分相似。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创业者高同声中将所著《起舞东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创纪实》一书中找到佐证:“首次发射‘争气弹’,这支部队还付出了战士生命的代价……赵藏库为导弹部队建设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由于当时特殊的保密要求,他的事迹还无法宣传。后来,赵藏库的骨灰被特批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事不宜迟,我们立即拨通了这支部队宣传部门的电话,对方第一时间驱车赶往陵园,很快发来了照片和文字:

赵藏库,1941年5月16日出生,1959年1月入伍,原炮兵特种部队某营二连一排发射班导弹起竖车一号手,1960年11月入党,同年底荣立三等功……

“赵藏库”就是“赵仓库”吗?直觉告诉我们这就是同一个人,但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名字?

经人介绍,我们找到了曾任南方某军分区政委的赵福瑞,他曾和赵仓库同期当兵。提起赵仓库,电话那一端的赵福瑞激动不已。他讲述了与赵仓库一起战斗的精彩故事,并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赵仓库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逐渐鲜活起来。

(二)

1941年5月,赵仓库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8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因为个子大、力气大、饭量大,战友们亲切地称呼这位魁梧壮实、质朴憨厚的农民儿子为“赵三大”。

部队进驻大西北执行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发射任务之后,在“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大漠,官兵克服缺少教材、器材和人才的困境,用萝卜刻成元器件,用白铁皮敲成仿真导弹模型和发控台,用麻绳制成电缆线,苦练技能。

时值国内经济困难时期,大家常常吃野菜、喝稀粥,为了让战友们多吃点,往常一顿能吃五六个馒头的赵仓库只吃一个,常常饿着肚子参加训练执勤。一次,赵仓库带队赴戈壁深处执行特殊勘察任务时,遭遇沙暴与大部队失联,身为领队的他将大部分饮水和干粮让给其他同志,直到几天后走出戈壁。这次行动对他身体造成直接伤害,加之长期营养不良,不久后他的肚子疼痛难忍,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可为了保证中国第一枚“争气弹”准时发射,他顾不上诊治,也从不向领导和战友们说起病情,没落下一次操作训练。

在1963年秋天的那次实弹发射中,赵仓库倒在阵地上,赵福瑞和战友们纷纷围了上来,解开他用双手紧捂着的腹部衣服上的扣子,才意外发现他在胸下紧紧扎着一条皮带,皮带下压着四寸长的“T”形铁板,顶住腹部。由于长期磨压,铁板已经变得锃亮,衬衣上沾着血迹。

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当战友们把发射成功的消息告诉赵仓库时,他断断续续地说:“发射成功了,我……真……高……兴!”

赵福瑞还告诉我们:“赵仓库是河北安平人,赵藏库这个名字我没听说过,连队都叫他‘赵仓库’。”

我们随即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安平县人武部,得知安平县在1958年11月并入深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深县设深州市),并通过衡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找到了1981年12月深县人民政府编印的《河北省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该名录第176页上清晰记录着:

烈士姓名:赵藏库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1.5

籍贯:辛村公社北小营大队

参加革命年月:1959.1

牺牲时间:1963.12

牺牲时所在单位:七一二部队

第二天,一张墓碑照片传到了我们手机上,碑面赫然镌刻着“赵藏库烈士之墓,深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三年立”。

(三)

5月下旬,我们来到赵藏库的老家北小营村,北小营村现属于深州市辰时镇。赵藏库父母有三子五女,男孩中赵藏库排行老二,如今只有比他小9岁的小弟赵胖春和最小的妹妹赵秀华在世。

赵胖春的家在有百来户人家的村庄中间,门楣瓷砖上一块“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见到哥哥部队的人了!我非常高兴……”赵胖春眼含热泪说,“我二哥的骨灰是父亲在世时从北京八宝山迁回来的。他常念叨‘白发人难送黑发人’,希望我二哥的骨灰能陪伴在他身边。”

老村支书高永桥介绍,村里人都知道赵家是烈属,可联产承包分田到户时,赵家并没居功自傲,对烈士牺牲经过闭口不谈。

当我们问到赵仓库的本名时,赵胖春告诉我们:“我二哥本名叫赵藏库,在那个年代,写错名字是常有的事儿!”

在赵家承包的责任田里,我们见到3座品字形排列的坟冢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靠后的是父亲,前面一左一右是老大赵藏虎和老二赵藏库。

青灰色石碑上镌刻着赵藏库的名字和深州市政府立碑时间,陪同我们采访的辰时镇专武干部介绍,前些年镇里立碑时曾经从媒体上查找到赵藏库同志的事迹片段,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权威史料,就没有写生平简介。

“我们家没有留下任何纸质记录,后来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线索私下几次寻找‘七一二部队’,但都杳无音讯。”赵胖春说,为了寻访赵藏库的足迹,他甚至还专门让儿子报考西安的大学,希望他能在西北找到二伯生前部队的线索。

至此,赵藏库烈士的“安身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回望挖掘赵藏库烈士事迹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实赵藏库普通得就像戈壁滩上的一粒沙石,默默无闻,经历鲜有人知;但他又很特别,用生命和热血绽放出火箭兵献身导弹事业的理想之花和意志之光。

1966年7月1日,赵藏库牺牲2年多后,第二炮兵光荣诞生。随后,当年的那个营茁壮成团、建旅,直至今日成长为火箭军一支百战不殆的劲旅。悠悠岁月里,这支部队当年总结出的“活着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头上,顶起原子弹,为党为人民,再苦心也甜”的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激励英勇的导弹发射者勇往直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导弹驭手们惊天动地而又沉寂于深山密林和戈壁荒滩的动人事迹,也终将慢慢为世人所熟知。

题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制图:张 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