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7月上旬,记者来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深情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生死线上的“生命线”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冯 强 殷铁军

“老游击队员”手捋胡须,犹似告别故土亲人,随红军远征;“青年指战员”面庞清瘦,目光刚毅,浴血奋战后留在脸部的创伤隐约可见;双目紧闭的“女红军”似已含笑九泉,但发自内心的微笑彰显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情怀;“孩子”的眼睛睁开望向远方,昭示着美好幸福的未来……

坐落于广西兴安县狮子山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大型群雕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壮烈场景。碑园无语,微风低诉,仿佛在讲述着80多年前那一幕幕英雄故事。

水碧江寒向北流,萧瑟之风湘江来。回溯80多年的时光,来到1934年的12月1日,那场生死线上的激烈角逐,徐徐铺展在眼前。

这是最险恶的一天。凌晨1时半,朱德给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两小时后,周恩来又起草电报发至全军: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退则我野战军将被层层切断。我一、三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连夜派遣政工人员分入到各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

如今,这个政治指令,就挂在兴安县界首镇三官堂的红军渡江指挥部旧址内。抚摸着被炮弹震得剥落的墙壁,尘封于历史的喊杀声,仿佛从江底传至江面。

根据这个政治指令,当时广大政工人员不仅下连队做动员工作,还直接参加战斗,让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一批批官兵倒下来,一批批将士又冲上去。这天下午,当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蹚着刺骨的江水踏上湘江西岸,回头看时不禁热泪盈眶,他的身后只剩下一个小红军,肩上还扛着一架油印机。

一位专家曾提出:湘江战役中,党和红军处于绝境之中,谁也看不到前程,为什么大家没有去自寻出路,部队没有垮掉散掉,反而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冲出五倍于己的强大敌军的重重封锁?为什么红军指挥员牺牲的比例最高,从师长政委,团长政委,到连长指导员,不少部队干部牺牲殆尽,都是下级甚至战士站出来指挥……

这样的问号,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桂林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胜说:“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红军将士和老百姓的心里。”

红军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早在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红军就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湘江战役中,大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掩护友邻;干部为战士断后,战士拼命救护干部……这样感人至深的温暖画面,不仅彰显红军将士用生命创造的奇迹,更凸显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

在脚山铺阻击战打响前,红军部队来到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驻扎,向群众宣讲政策,还帮着村民劈柴、扫地、挑水。和不少村民一样,村民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自发地帮红军磨米、蒸红薯,给部队带路。战斗打响后,仍有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饭送水、协助抢救伤员。

为什么当地老百姓冒死支持红军,甚至参军参战?因为他们心中明白,红军不惜牺牲生命,是为人民谋幸福。

正如一位党史专家指出:“湘江战役的全过程,就是我党在红军中建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战争实践检验的过程,同时又是进一步锤炼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湘江战役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永远是生命线,永远是前进动力,永远是团结胜利的保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