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工圈


本期观察:周鹏搏 窦 垚 丁移粟

转 机

“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收到2.5亿美元的投资款!”近期,这针“强心剂”让濒临下岗的马达西奇员工精神大振——这意味着马达西奇这颗“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或将恢复往日有力的跳动。

作为世界知名的发动机生产商,有“动力沙皇”之称的马达西奇已有百余年历史。苏联时期,它的产品曾出口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身处国际关系深度调整的迷雾中,乌克兰军工业逐渐迷失了方向。即便是马达西奇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产值也每况愈下,在全球发动机市场中的份额不足0.1%,只能在欧美和俄罗斯军工企业之间煎熬求生。

万般无奈之下,马达西奇不得不向西方国家求援,却被拒之门外。

原本来自俄罗斯的订单,还能让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的马达西奇勉强维持运转。但在2017年,公司遭受了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俄罗斯忽然终止所有合作,这让马达西奇顷刻间陷入破产边缘。

如何摆脱绝境?就在马达西奇公司管理层一筹莫展时,有人雪中送炭,出资2.5亿美元帮其渡过难关。这也成了它“新生”的契机。

危 机

如果说,“走出去”让马达西奇重新焕发生机,那么,“引进来”或许对于乌克兰军车产业而言,可能是走向死亡边缘的开始。

现在看来,乌克兰的军车产业早已不再光鲜亮丽。曾几何时,产自乌克兰克拉斯汽车厂的重型卡车以其强悍的性能,几乎占据了华约十吨级卡车的整个市场……

更让人惊叹的是,乌克兰莫洛佐夫设计局生产的防护战术车辆,越野性能超级强大,还配有遥控机枪、超压三防系统等顶端配置。

然而,时至今日,美国“悍马”的份额已占据乌克兰军方战术车辆总数的80%以上,这一比重还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已陷入困境的乌克兰军车产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实,乌克兰军方“胳膊肘往外拐”也实属无奈之举。2014年俄乌危机爆发,俄罗斯不再向乌克兰提供军车产业链所需的发动机和核心零部件。乌克兰国产车要想成熟,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乌克兰政府真金白银地砸钱,才可能有所起色。

乌克兰政府也曾试图向西方国家求援,却因无法承担进口发动机的高额成本,最终选择放弃,转而接住了美国“悍马”递过来的“橄榄枝”。这无疑是向已经“溺水”的乌克兰军车产业,又打了一棒子。

对乌克兰政府来说,一边是军队急需相关装备而国内无法生产,一边是大量外国军车涌入、给本国军工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何去何从,确实难以抉择。长此以往,曾撑起乌克兰经济体系半壁江山的军工产业,该怎样才能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

这个难题究竟如何破解?乌克兰军工业今后的发展将给出答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