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之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用初心记录历史 让历史照见前路

——解读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管理教育模范连”八班《兵情日记》里五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连 源 王路加 本报记者 赖文湧

写在前面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历史是忠实的见证人。

在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管理教育模范连”八班,有这么一本《兵情日记》。日记第一页记载着1969年10月29日八班的一次整风教育过程:“对待上级的指示和帮助,做得不坚决,生活散漫,对好的作风和好的思想学不进……”

从那天起,八班坚持用《兵情日记》记录班级建设的每件大事、每年立功受奖、检讨反思及每名战士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训练成绩、成长故事。以此传承光荣传统,总结经验教训,融洽兵兵关系,促进全面建设。

时光荏苒,50载寒暑易节。从练兵备战的样板连队到如今聚力转型的全面发展连队,《兵情日记》记录下一名名战士成长的真实“轨迹”。这本《兵情日记》,既是他们的班史连史,也是我军全面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进八班,翻阅《兵情日记》,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的初心和使命,看到了战士们的收获和成长,看到了八班乃至连队几十年来经历的沧桑巨变。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八班战士们的故事,感受《兵情日记》里的变与不变!

物质生活变了,吃苦奉献的精神不变

“女排的姑娘们是拼搏进取的楷模,前几天她们专门抽出时间来连队体验生活,看到我们浑身湿透的衣服、窟窿连着窟窿的裤子、磨烂的鞋子和战友们手上脚上留下的伤口,特别是听说了我们伙食标准比她们低得多,她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些邻家小弟弟一样的战士,怎么能吃得了这份苦、受得了这份累?”

——摘自《兵情日记》1987年11月10日

“涂景华,的确良2套,解放鞋2双……”在1977年《兵情日记》中有张表格,记录着八班战士被装发放情况。

今年3月,回到连队的老战士涂景华回忆起往昔眼眶湿润:“那时战士的军装是‘的确良’布料,没有皮鞋,只有解放鞋,衬衫是用白棉布做的。你们现在的新式军装,看着真精神……”

指导员朱亚强介绍,连队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有的墙皮脱落,有的还开着“天窗”,出门就见黄土,脚下全是沙石路。经过几代官兵的不懈努力,现如今,白墙红瓦的楼房宽敞明亮,数字电视、网吧、健身房等设施齐备。

从品种单一的粗布军装到功能齐备的新式军装,从土坯草房到红砖楼房,从信息闭塞到网络时代,《兵情日记》记录着军营的变化,也见证着连队战士们始终如一的吃苦奉献精神。

去年夏天,驻地某高校30余名大学生到连队开展共建活动。当看到官兵们全副武装、在40多摄氏度的战车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不知疲惫地在热浪袭人的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他们感慨地说:“跟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官兵,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感官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今年3月,列兵陈进华代表连队参加旅精武集训。集训3个月,陈进华每天30公里全副武装越野、负重穿越泥潭,抗疲劳、耐饥饿、练意志,穿破了3双迷彩鞋,磨烂了2套迷彩服,体重降了6公斤……

“八班历来是训练最猛的班,今天依然是。训练场上,八班战士洒下了多少汗水、多少鲜血,我们就是要用行动告诉人们,新时期的八班照样吃得了这些苦头……”凯旋归来,陈进华在《兵情日记》中这样写道。

形势任务变了,捍卫荣誉的决心不变

“重温班史:兖州战役中,八班战士平均年龄不到18岁,但他们完成任务坚决彻底,攻克内城苦战2小时,连续5次击退三面向我反扑之敌,与敌展开白刃战至最后一人,战后被授予‘青年战斗模范班’荣誉称号……”

——摘自《兵情日记》1985年3月1日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血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祖国灿烂!”这是八班两任班长在一次班史交接时,在《兵情日记》中写下的话。

八班每一名新来的战士都要从《兵情日记》里上这么一课:“在八班,每个人都要把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来到这里,我们只有争荣誉的义务,不能给集体抹黑。”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兖州城头、在和平时期摸爬滚打的训练场,还是在新时期出奇制胜的演兵场,荣誉意识始终根植于八班每一名战士的心中。

2017年深秋,一场实兵实弹演习在某训练基地展开。面对“敌”军强大的炮火压制,我方久攻不下,时任八班班长陈立主动请缨,带领八班战士每人背负20公斤炸药包,一路隐蔽进攻,仅用35分钟就突破3道障碍,成功抵近“敌”军防御最前沿,为演习获胜立下首功。

今年5月,旅里举办创破纪录活动,班长汪涛不顾左肩韧带拉伤,主动找到连长请缨:“这种关键时刻,请相信我!”他的执着打动了连长。在比武场上,汪涛忍着伤痛带领班里战士大显身手,先后在旅创破纪录活动和军体运动会中取得了5个第一、4个第二的好成绩。

武器装备变了,强军精武的精神不变

“在1964年河南信阳全军大比武上,我们八班参加的单兵战术和班战术(实弹)两个比武课目,获得了全军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叶剑英元帅接见。单兵战术课目的训练,逐渐成了咱们八班的一个金字招牌……”

——摘自《兵情日记》1974年7月18日

在《兵情日记》里记录的年度考核成绩一览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八班已告别昔日苦练“米、秒、环+体能”的旧模式,步入了以驾驭信息化装备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战争年代,八班战士用一杆枪和一双“铁脚板”,赢得战斗的胜利;全军比武,八班战士靠着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摘得两个桂冠。半个多世纪前的八班战士也许不会想到,赫赫有名的“战术标兵班”如今也装备了步战车,实现了由“铁脚板”向“车上神”的跨越。

2017年,连队调整转型为两栖装甲步兵连,八班又率先完成了从陆上到海上的转型:第一次装备试水,八班战士不仅担负开浪的重任,更是编队里的“领头羊”;第一次海上实弹射击,八班在风高浪急的陌生海域,成功命中目标。

初夏时节,八班所在营在某海域组织夜间海上驾驶训练。课目全新、海域陌生,加上夜间能见度低,风险系数高,“敢不敢下海、敢不敢冲击”成为摆在官兵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八班请求第一个下海!”班长汪涛向营里提交请战书。

海浪激荡,两栖战车鱼跃入海。波峰浪谷间,战士陈文驰紧握操纵杆,加油、更换水上挡、打开防浪板,两栖战车急速冲过浪峰……波涛之上,八班向未来战场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我们可以没有一套完整的迷彩服,但决不能够没有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条件如何艰苦,战场如何险恶,八班的兵永远要第一个站出来!”走下演训场,班长汪涛在《兵情日记》中记录下战士们的战斗激情。

兵员成分变了,知兵爱兵的理念不变

“下午我们全副武装急行军30多里后组织小休息,当时战友们水壶里的水早就喝光了,正在饥渴难耐的时候,班长变魔术似的从挎包里掏出一个苹果说,‘我咋一点没觉得渴呢?你们拿去吃吧。’说完就把苹果塞到小平手里,小平犹豫了一下,也来了一句‘我不喜欢吃苹果,还是你们吃吧!’苹果就这样在班里几个人手里传了一圈,还是一点都没少。那一刻,看着战友们干裂的嘴唇,我的鼻子突然酸酸的,这就是战友间的情谊吧!”

——摘自《兵情日记》1979年9月21日

对八班战士来说,《兵情日记》中记录的一个苹果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和温暖,还是一种无声的感召和引领,也成为融洽兵兵关系的最好教材。

今年5月,刚下连的战士宋海东和张玉龙,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产生矛盾,发生了口角。两人僵持了好几天,导致班里氛围变得有点紧张。班务会上,班长汪涛拿出了《兵情日记》,与大家一起重温了“一个苹果”的故事。两人听完之后沉思良久,互相道歉,在随后的训练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个个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八班的兵员成分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00后走进了八班。但不管兵员成分怎么变,八班有一点没有变,带兵人懂情理、靠法理、讲道理没有变,把对战士的关爱放在心坎儿里没有变。

战士张皇入伍前是一名研究生,由于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远不如同批战友。一次考核后,他在《兵情日记》中把自己形容成八班史上“学历最高、年龄最大、成绩最差”的新兵。时任班长龚奎在批注《兵情日记》时写下:“无论博士还是硕士,先当合格战士!相信你,新时代强军征程上有理想的追风者,加油!”在班长和战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张皇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成为官兵身边的榜样。

题图摄影:谢文剑、夏 涛

题图合成:陈坤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