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饱含热泪祭英魂

——第二届中国青年干部代表团祭扫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速写


■本报记者 罗 铮

抬臂敬礼、深情凝望、久久驻足,绵密的雨水打在他们的面庞上,和晶莹的泪花交融在一起,缓缓地从脸颊滑落……

24日中午,正在朝鲜访问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干部代表团来到开城陵园,祭扫志愿军先烈。他们当中,有一批特殊的悼念者——5名来自志愿军英雄部队的代表。一块块烈士墓碑前,这5名青年军官用军人特有的方式,向“最可爱的人”表达崇高敬意。

开城烈士陵园坐落在松岳山脚下,距离平壤约180公里。拾级而上,便可在山丘上看到一座纪念亭,亭内的汉白玉纪念碑上镌刻着“永垂不朽”四个鲜红的大字。据退役军人事务部国际合作处处长田科瑞介绍,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于1955年3月建成,是朝鲜境内安葬志愿军烈士人数最多的陵园。陵园内建有4层24个合葬墓,15236名志愿军烈士长眠在这里,其中有名烈士10084名,无名烈士5152名。

当代表团步入陵园,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献花、默哀、致悼词……代表团祭扫仪式结束后,5名青年军官并未离去,他们踏着青石地面,静静地走进墓园,脚步是那么的轻缓,生怕惊扰了熟睡的英烈们。

最先走进墓园的是陆军某旅指导员刘华龙,在24座墓碑前,他逐一敬礼献花,那是一个个教科书般的军礼——身姿挺拔、目光坚毅、神情凝重;在24座墓碑前,他深情地说:“你们把年轻的生命无悔地奉献给年轻的共和国,挺起了民族的精神脊梁,也许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你们的功绩永世长存!”烟雨蒙蒙中,苍翠环绕下,两个时代的中国军人的对话,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

刘华龙所在连队前身是志愿军第63军188师563团8连。1951年12月,在杜梅里北山地区,8连官兵与敌人激战两天,全连仅剩18人。那次战斗,8连歼敌630余人,为开城地区防御作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8连被志愿军第19兵团授予“保卫开城钢铁连”荣誉称号。

刘华龙说:“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亲手向先辈敬礼献花是连队一代代官兵的夙愿。这次开城之行不仅是缅怀之旅,更是寻根之旅、寻亲之旅。”

紧跟着刘华龙走进墓园的是空军航空兵某大队飞行员么志强。他所在大队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英雄飞行大队。在朝鲜战场上,该大队击落击伤敌机16架,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么志强说:“烈士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英雄的传人,我们一定要把英雄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走出墓园,5名青年军官来到烈士英名墙前瞻仰。他们轻抚着墙上一个个金色的名字,感受着这些名字背后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而英名墙不远处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下,手捧爷爷照片的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组织体制局副局长沈宇军在雨水中久久伫立。沈宇军的爷爷沈渭山烈士在抗美援朝临津江保卫战中光荣牺牲,但时至今日,沈渭山的安葬地址仍无从考证。

“我想告诉爷爷,战争早已结束,中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您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正在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沈宇军含着泪水说,“作为志愿军烈士的后代,我们一定要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抗美援朝精神,在本职岗位上为强军兴军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平壤7月25日电)

上图:5名青年军官在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缅怀先烈。

本报记者 罗 铮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