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古诗中的军旅情怀


■李 仲

又到“八一”,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血荣光的节日。此时此刻,轻轻翻开那些流传千载的古代军旅诗,便旌旗在望,鼓角相闻,似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很喜欢唐代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截取杨炯投笔从戎,出塞参战过程中的几幕典型场景,按时间线写就的豪情篇章,最后两句则是画龙点睛之笔。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我心中激情涌动不能平静。将军手执兵符辞别皇宫,率领精锐骑兵出击,包围了敌军要塞。两军对垒,弥漫的大雪使军旗都黯然失色,呼啸的狂风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一介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场景的跳跃变换,带来了明快的节奏,形成了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声呐喊成为千古绝唱。大敌当前,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将士们赴汤蹈火为国尽忠,这是军人至高的荣耀。

同样是《从军行》,在王昌龄笔下则是另一种视角。他写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经典的边塞诗,每每读来都激情澎湃,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牵引我们的目光回到那波澜壮阔的古战场。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一个个散点串起了边陲苍凉、险峻的地域长卷,透视出戍边将士生活之艰辛、责任之重大。边塞战事频繁,将士们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是,不剿灭敌人决不收兵。“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破”字极具张力,令人回味无穷,使得“还”字具有了凯旋的意味。这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胜不归的快意表达,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军人气概展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王翰的《凉州词(其一)》则展现了一幅戍边将士在征战间歇欢宴的画面,由表及里地写出了将士们的内心活动。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助兴的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你不要笑话,古来征战之人能有几个活着返回家乡的?王翰未直接写征战,却用豪迈旷达之笔,重击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弱的部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作为军人,注定要有视死如归的悲壮。醉卧沙场,与其说是诗人的浪漫笔调,不如说是军人甘洒热血写春秋,不怕牺牲的血性诗画,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明代戚继光是位文武双全的职业军人,既曾立功当世,又曾遗法后人,乃不可多得的统军帅才,他的所思所想自然与上述几位诗人有所不同。他曾写下《韬钤深处》:“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据说,这首诗作戚继光最初写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诗里诗外流露出的是一片赤子之心。诗中说,现在的生活暂时高枕无忧,但仍担忧倭寇的侵扰。即使来客人了,酒席宴上也要商讨抗倭的用兵大计。每天看兵书都到深夜,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功封侯并非是我的真正志向,只愿海面风平浪静,倭寇不敢来犯。

这首诗既有戚继光当时生活的自画像,又有他经年征战后的思考。军人枕戈待旦,但绝不好战,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军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和平,这是跳出“小我”的大境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自勉,也是真正军人的心声,这是军人博大胸怀的体现。

诗言志,诗言情。从这些经典古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军旅的情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亦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重要来源。此时此刻,请把目光投向这些不朽诗篇,歌以咏怀,向那些千百年来为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中国优秀军人致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