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感恩战士


■杜善国

战士,是军队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有战士的地方就有新鲜故事发生,就有首创精神闪光。作为有近30年工龄的新闻工作者,我报道中的许多素材大都取自战士身边事儿。

我所在部队是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有着重视新闻工作的传统。一茬茬战士报道员从写战士、拍摄战士开始,意气风发地走进干部队伍,走进新闻单位,成为令人羡慕的优秀人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战士报道员靳国庆。我和他聊了一个下午,又跟着他采访了3名战士,从此我走进了无限广阔的军事新闻领域。

入行之初,我得到了王永孝、杨超、吴君等许多战士报道员的无私指教。更难得的是,我遇上一个朝气蓬勃的战士群体,他们身上的故事多姿多彩,让我总也写不完。一篇《相亲没有新衣裳》,几乎一天之间让我成为团队人尽皆知的“小秀才”。

倾听战士的呼吸,深悟战士的情怀,我曾一鼓作气报道了17名战士。尽管他们出生时改革开放的大幕还未开启,但他们散发出的爱党爱军、励志向上、无惧艰辛的精神特质,在广阔的军旅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时代印记。

笔尖顺着战士的心路走,越写越得心应手。凭借那些贴在剪报本上的报道,我被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录取。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我泪流满面地对着那个驻扎在山林间的团队高喊:“我的战士兄弟,谢谢你!”

1995年盛夏,辽南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洪水如猛兽般撕扯着大堤,许多村庄变成一片汪洋。部队临危受命,火速出击。听闻消息,我退掉暑假返乡的车票,乘火车,坐汽车,途中还换了两次驴车,最终与他们汇合。

大堤就是战场,抢险就是打仗。灾区情况紧急,有的战士顶着近40℃的高温,背沙袋、堵决口,双脚泡在浑浊的泥浆里,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鞋子跑掉了,赤着脚前行,几乎释放了身上所有的能量;有的战士昼夜兼程转运受灾群众,累晕了、倒下了,可醒来第一句话竟是:“我要回连队,我要扛沙袋、背群众……”

面对滚滚洪水,置身生死考验,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年轻的战士们奋不顾身?我把思考的目光对准那些勇士,13名战士的抗洪事迹登上军地报纸。一篇5500字的《孤城大营救》,再现了8名战士为救群众与洪水搏斗三天四夜的感人事迹,诠释了什么是牺牲奉献,什么叫美好青春。

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去。我把一次次面对考验的精彩出击连缀起来后惊奇地发现: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战士出征的号角!

我不会忘记边防英雄邰忠利,面对落水群众纵身一跃跳进汹涌的江水。群众得救了,他年轻的生命却化作了大兴安岭一棵挺拔的青松;我不会忘记海城血库血源告急,某部“红八连”98名战士无偿献血近10000毫升。

北国初秋,风急雨骤。7名全副武装的有线班战士冒着硝烟炮火,越战壕、涉深河。突然,钢钉扎进一名战士的脚心。他猛地拔下来,用手胡乱地抹一把,就继续往前冲。在对岸4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他们迅速搭建起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这一幕,发生在我当排长后的第二周,而更多的感动是在战士们的日常行为中。全排战士,训练场上与高手过招,与强敌对阵;战备拉动中沉着应对缺乏后援、供给困难等意外情况,于绝境处求胜;参加演习时主动请缨参加“突击组”,掉皮掉肉不掉泪,一次次把旗帜插上“敌”阵地的制高点。他们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光说不练哪能行,军人就是要准备打仗的!”

国家安全胸中记,守卫国土不敢忘。无数战士心中的“烽火台”高高矗立,血性让我赞叹、绝活让我着迷、传奇让我神往。重操新闻旧业后,我首先想到了他们。先后宣传的30多人中,既有威名远扬的“小老虎”,也有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还有服务战场的“修理大王”“火炮神医”。他们虽然只是普通一兵,却没有在太平盛世中沉醉,没有在全民经商下海“大气候”里迷失,心里在乎的是战斗力,想的是能打胜仗,不怕苦累、不惧生死,有着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当先锋、打头阵的热血担当。

时光如江河之水滚滚而逝,但战士的战斗精神历久弥新。紧跟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步伐,我结识了“蓝盔勇士”管泰然、大学生士兵李国文、“海归”硕士王川阳等优秀战士。他们是80后、90后,尽管岗位不同,但每个人都在矢志不渝铸剑、砺剑,一身绝技,利剑在手,只待扬眉剑出鞘。我在报道他们先进事迹中深信,将来有一天,这些战士同样可以成为狼牙山上最后一跃的五壮士,面对敌人枪口舍身一挡的黄继光。

兵者,国之大事。没有一支敢打必胜的人民军队,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没有可能,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没有保障。战士敢打必胜的决心与意志,吸引感染了我,也驱使着我在纵横驰骋的装甲集群里,在逐鹿岸滩的铁甲战舰里,观察和书写战士们在维和疆场为国出征、中外联演一展身手、国际擂台力挫群雄、阅兵方阵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动人事迹。同时,将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卫国家疆土、护佑世界和平的好样子,刻在战位上,立在百姓心中。

特种兵的骁勇无比,是我仰慕的男儿气魄,《冲出亚马逊》也曾是我最受震撼的影片。遇上曾昇铨之后,颠覆了我对特战英雄的认识。

2012年9月,科尔沁大草原秋风萧瑟,夜凉如水。参与夜间400米低空“三无”条件下伞降训练考核的曾昇铨,凭借智慧和勇气,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处置了主伞无法打开的险情,创造了军内外跳伞史上的奇迹。

似乎是天赐良机,事情过去半年之后,我面对面倾听曾昇铨畅谈关于特种作战的一个个奇思妙想,特别是见到他已经使用娴熟的那副“行头”——我军新型单兵信息系统,观六路听八方,可接天连地。那一刻,我觉得站在眼前的已经不是一般的特种兵,而是被信息化全副武装的“陆空勇士”,率先把战士的方寸阵地扩展到了多维空间。

越是深入交流,我越是感动。我曾向曾昇铨深鞠一躬,为我当初的武断检讨。我曾误认为他是个灵光一现的英雄,与那些悬崖攀登、特种爆破等一样失去了宣传的新鲜度,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乘着强军兴军的大势,许多信息化装备赫然入列,给予战士更广阔的平台,将来战场上的真正英雄,应该是“钢铁硬汉”+“芯片精英”。

藏族战士降巴克珠的事迹材料很多,光获奖证书就有两尺高,起初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跑得快,但翻来覆去地看,终于发现了不寻常之处。他的爷爷是乡里唯一的烈士,他父亲是全乡唯一立过战功的人,他个人是全县唯一立过2次一等功的战士。

赤诚奉献60载,三代赓续忠勇歌。我掩卷沉思,心潮像云涛一样翻滚:降巴克珠的荣誉不完全属于他个人,而属于他的藏族家庭,三代人情与义的凝聚。他们无悔的选择,饱含着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的真挚情感。尤其他不经意间说出的“共产党给我们藏家带来了吉祥幸福,党的恩情永生永世不能忘”“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是年轻战士发自内心对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取得伟大胜利的讴歌,也是对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宣言。合上采访本,我认定了这份沉潜于心的爱,需要传递,更需要接力,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军人情怀与家国情怀,天然般汇聚在降巴克珠身上,不仅可爱可敬,而且动人心魄,吸引了数百家媒体关注的目光。不久之后,降巴克珠用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党政机关、军营和高校做了数百场报告。白山出版社组织画家将他的事迹绘制成连环画——《心灵的高原》,发行后广获好评。

志同道合的战友,激情满怀的相遇,助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战士”。翻看高高一摞剪报本,往事如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掠过。300余篇报道,记录了上百名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甚至甘愿牺牲生命的战士。他们在迎风招展的军旗下,飞扬着青春的壮丽。

30年来宣传过的那些战士,文化水平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再从学士到硕士,镌刻着我军质量建军的生长年轮;手中武器从骡马化到半机械化,再从机械化到信息化,记录下部队发展的铿锵步伐;精兵追求从米、秒、环到“信息力”“含战量”“谋胜策”,挺立起打赢制胜的坚实脊梁……他们以忠诚担当、勤勉敬业、智勇双全的卓越形象,为中国士兵代言,为中国军队代言。

穿越时光的隧道,每次回望起战士的好样子,我都会怦然心动。他们或许只是一粒石子,却承载了时代车轮的隆隆前行;他们或许只是一滴水珠,却汇入了追逐梦想的壮阔航程;他们或许只是一缕阳光,却呼唤着理想与担当,奔向前途与希望。那些淡定的神情和无悔的目光中,写满了打赢战争、守望和平的使命;那些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步伐里,镌刻下强军兴军的誓言。

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激励着战士们重整行装再出发。新时代战士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正在得到充分释放。无论前面的军事新闻之路还有几许,我仍然愿意用真实的笔触记录发生在战士身上的风云变幻,用火热的情怀去感知战士们的喜怒哀乐,用执着的呐喊为战士们的成长进步鼓与呼。在与战士同行中,聆听人民军队骐骥一跃、不断向前的足迹。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战士与军事新闻都有着如同血脉一般的联系。在军事新闻的百花园中盛开的战士新闻之花,让军营变得更加富有青春活力。我爱这些可爱的战士,我爱这个孕育了时代精兵的军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