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初心,闪耀在扶贫路上

——追记倒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转业干部张华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冯 强 谭 峻

他从塔山英雄部队转业,刚刚脱下戎装便奔赴脱贫攻坚战场,带领村民攻克一座座贫困“堡垒”;他双脚深扎泥土,帮助全村走上脱贫摘帽的康庄大道,直至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优秀军队转业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百色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2019年6月7日,张华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将4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连日来,记者追随着张华的足迹,来到他生前工作过的汤亮村、战斗过的老部队,听乡亲、战友和他的爱人含泪讲述张华的故事,他们用一段段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名转业干部的军人本色与为民初心。

“这个书记是真帮咱们哩”

革命老区百色,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靖西多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恶劣的地理环境使靖西市汤亮村一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2018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在研究派谁去汤亮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刚从部队转业到党委政法委任副调研员的张华主动请缨:“我去!”

不同的战场,不变的军魂。“刚接触张书记时,我就觉得他当过兵,有股子军人气质!”和张华同住汤亮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岑业鹏清楚记得,到村里的次日一大早,张华就叫他起床一起跑步锻炼。上午召集村两委及各屯组长开会,张华对迟到的人当面就提出了批评。

没多久,村民们就发现,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有点“不一样”:到贫困户家走访,他直奔田间地头,一边帮村民干农活,一边学着用方言和他们唠家常;乡政府安排他住乡里,他却坚持住到村委会,即使村委会不通水、不通网络,也没有卫生间;全村87户贫困户324人的情况,他一清二楚……村民们开始打心眼里敬重他:“这个书记是真帮咱们哩!”

2019年6月10日,村民王正官和10多名村民代表,坐了4个多小时汽车,代表全村村民参加张华的追悼会时,泣不成声。

“我的两个女儿一辈子都要感激张书记!”王正官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两个上小学的女儿跟着他生活,户口一直没落实。张华四处联系帮他解决了两个女儿的户口问题,还为一个女儿申请到从小学到大学的爱心资助。

15岁的潘巧仟从小患有眼疾,自卑的她一直躲在家里。张华多次上门开导鼓励她,让她重燃生活的信心。如今,“张叔叔下次再来看你”这句温暖的话语,潘巧仟再也听不到了;村民王正规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自掏腰包给他送去慰问品……

村里修了砂石路,装了太阳能路灯,翻修了学校围墙,全村326户免费用上净水器,种桑面积从180余亩发展到680亩,300多亩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建成……驻村441天,汤亮村家家户户见证了张华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的心血与回报。2018年底,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48%,实现整村摘帽出列。

“每当看到群众真诚的笑容和谢意,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就更足了。”翻看张华的驻村工作日记,所有人为之动容。

“他在扶贫战线上的表现,也是塔山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1996年,怀着对军营的向往,19岁的张华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毕业之际,他向学校递交申请,希望能到一线作战部队摔打磨炼。之后,张华被分配到陆军原第41集团军,成为光荣的塔山英雄部队的一员。

71年前,塔山成为敌人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山”,也铸就了这支钢铁部队的精神高地。当战火硝烟散尽,“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走在英雄部队的行列里,流淌在塔山英雄部队代代传人身上“赓续血脉永葆初心,勠力打赢再立新功”的英雄基因,也奠定了张华的人生信条。从基层营连到师团机关,从排长到团副政委,每一次进步,张华都用忘我工作回报组织。他先后在10多个岗位上任职,岗岗都出彩。

2005年,广西梧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时任指导员的张华带领连队参加抗洪抢险。封堵管涌时,他二话没说第一个扛起沙袋就冲到大坝下,战士们深受感染,跟着他往下冲。看到此情此景,当地群众感叹:“抗洪,还得看子弟兵!”

原某团卫生队军医梁锋忘不了,2014年他被检查出患有早期肝硬化,心情跌到谷底,张华多次到医院看望他。梁锋出院后不久,张华全程陪他参加军事考核。梁锋感动地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再苦再累也心甘。”

2017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组织确定张华转业。这名从军22年的老兵,像过去无数次受领任务一样,干脆响亮地说:“作为塔山英雄部队的一员,党叫干啥就干啥!”转业不久,他又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英雄血脉一脉相承,张华不愧是英雄部队的传人!”张华服役时的一位老领导听闻他牺牲的噩耗,沉痛地说,“从塔山英雄部队转业到地方,张华始终不忘一心为民的初心。他在扶贫战线上的表现,也是塔山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群众的口碑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没想到他走得那么匆忙……”张华去世后,他的妻子周志丽悲痛不已。在周志丽的印象中,她和张华相识相爱的16年里,张华就像一趟高速行进的列车,总在为工作奔忙;家就像是车站,他在停歇休息后又鼓足干劲继续前行。

但周志丽一点也不后悔嫁给张华。她理解丈夫,知道丈夫的爱分成了很多份,每一份都沉甸甸的。在部队时,他最牵挂的是他带的兵;担任驻村干部时,他最牵挂的是贫困村民,“贫困户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从儿子出生到从部队转业前,周志丽和儿子跟着张华搬了6次家。张华转业后又去了靖西扶贫,周志丽在崇左工作,儿子在南宁读书,一家人分居几地。

日子聚少离多,但张华和周志丽一直用爱温暖着对方。每年结婚纪念日送妻子一支口红,是张华对周志丽爱的独特表达。正是这份深情,让周志丽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今年春节假期,张华只在家里待了3天,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汤亮村,包了15个红包去给贫困村民拜年。“看到村民们把我们当亲人,就觉得丈夫的工作没白做,更要好好支持他,和他一起为脱贫攻坚做点事。”张华去世后,周志丽带着儿子到村里整理他的遗物,前来慰问的村民和他们母子哭成一片。“他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组织的重托,群众的口碑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说这话的周志丽,眼里噙满了泪水。

当张华的生命走到终点,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家人帮他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大爱善举——捐献心脏。

张华走了,他留给世间一个好书记、好军人、好丈夫的形象,更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用生命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闪光足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