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策划④交通强国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穿越时空的天路壮歌

——踏访川藏青藏运输线感受交通建设给西藏带来的沧桑巨变


■本报特约记者 晏 良

古老的高原柳透着沧桑,新开的格桑花沐浴朝阳。

盛夏,记者踏访川藏、青藏运输线,沿着一代代官兵筑路护路的铿锵足迹,感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车窗外掠过的世界公路奇迹连着三千烈士的生离死别,连着六十余载的前赴后继,连着逾半世纪的春华秋实。

激荡风与雪,披戴云和月。记者仰望纵贯高山大川的公路铁路和穿云破雾的空中航线,深切感受到,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西藏综合交通运输网极大地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正一步步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筑路大军一路西进,用鲜血和汗水浇注世界奇迹

查阅关于西藏交通建设的史料,指尖跨度是千余载时光。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历时半年艰难进藏,终生未能还乡。同处盛唐,李白在《蜀道难》中发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感叹。

几乎与世隔绝的困境,终在巨龙醒来后被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号令: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计划在川南安家的十八军将士,以及正在西北跃马挥刀的骑兵部队,成为光荣的擎旗人。

英雄剑指雪域,历史就此改写。彼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从四川、青海等地进藏更要跨越无数天险。在雅安金鸡关,古稀老人忆起儿时的开路壮举,直言不可思议:1950年4月,康藏(后称川藏)公路在此破土动工,欲达千里之外。彼时,外界普遍低估人民子弟兵一颗颗勇敢的心,但筑路大军在质疑与惊叹的目光交替中一路西进。

一辆辆汽车畅行雪域,无数先驱永无归期。1954年12月25日,跨越14座海拔5000米以上大山、贯通8条大断裂带的川藏公路,以及穿越戈壁草甸、劈开雪山冰川的青藏公路同时通车。经历风雪洗礼,两条“彩虹”终在拉萨相遇,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世纪工程永垂青史。

圣城笛响,传奇延续。高原军民再接再厉,携手迈向康庄大道,拓展交通版图——

1958年,西藏修建第一座机场。上万名官兵领取独轮车等简陋工具,仅耗时118天,就推出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飞机跑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雅鲁藏布江上出现轮船,林芝军分区通过水路运输,及时给沿岸驻军运送物资;

2001年,高原军民投身青藏铁路建设一线,与铁道专家一道破解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难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来,拉萨、日喀则火车站相继成为高原交通新地标。

西藏,古人嗟叹的远方,已是人们心中说走就走的旅游天堂。如今,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9.74万公里,5个通航机场开辟出96条空中航线,未来将有5条铁路贯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它们分别是已经通车的青藏铁路,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处于前期规划中的新藏铁路和甘藏铁路。中国交通用速度和高度在短短几十年的时光里,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历史意义深远。

“两路精神”花开有声,交通不断改善生活更加美好

6名战士背着铁锅、扛着干粮,来到二郎山下,搭起简易草棚,为来往车队烧水做饭……这是1953年,川藏线上第一个兵站——“烂池子”兵站成立时的影像。

烟熏火燎的创业历史,彰显着生生不息的护路壮举。仿佛一夜之间,川藏线上就搭建起21座高原兵站,伴随着“两路”全线贯通,川藏、青藏兵站部及护路机构应时而生。

锅碗瓢盆不是生活的全部交响。在漫长的护路抢通、运输保障征程中,那些奇绝雄浑的雪山和冷峻孤傲的冰川,一次次见证“两路精神”花开有声。

通麦天险路段,花儿开得格外惹眼,高原汽车兵说,那是烈士的鲜血滋养了它。1967年,某汽车团在执行任务行至通麦天险时突遇特大山崩,道路被阻。为及时引导车队突围、疏散受灾群众,10名官兵涉险逆行,卷入泥石流中。

泪水既浇注悲伤,更砥砺斗志。一次,执行进藏运输任务的青藏兵站部车队被特大暴风雪堵在山顶。等待从来不是军人的选项,汽车兵勇猛如昔,他们拿出铁镐、脸盆等工具铲雪开道。一名新兵晕倒了,被抬到驾驶室,等他苏醒过来,又挣扎着重回战位,“我不做青藏线上的第一个孬种”。新兵“满血复活”,感染了道班职工,军地并肩战斗,终于化险为夷。

历史钩沉,今昔巨变。为减少事故,增加运力,国家对两条“天路”不断进行升级改造。青藏公路于1974年全面改建,直接打造成二级公路,加铺沥青路面,西北入藏率先驶上快车道。川藏公路也如川剧“变脸”一般,日益宽阔,换了模样。

路,在高原特殊的语境下,将富国与强军紧紧联系起来。近年来,高原军民携手奋战拓宽升级边境、山口道路,让山巅村寨、云中哨所响起喇叭声。

走过一甲子,又闻战鼓声。2014年8月6日,习主席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不忘来路,登高致远。记者乘车巡逻看到,那些因险得名的“鬼见愁”“吓退猴”等地段被铁骑轻松越过。交通改善让西藏成为“一带一路”上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同时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门户的地位日益巩固。

经济建设快速增长,国防建设大幅提速

天边刚泛鱼肚色,一支运输车队便从西宁出发,为边关运送建材。带车领导风趣地说,昨晚我梦到哨所有了新营房,所以今早就要晨起奔跑,助力建设蓝图化为现实场景。

筑路者的脚步,通向梦想之门。1953年8月,为建设青藏公路,慕生忠率部来到昆仑山下的一条河流处。有人问他:“格尔木在哪里?”将军将铁锹往地上一插,说道:“这里就是格尔木!”一锹定乾坤,传奇就此诞生。后来,这里成了青海省第二大城市。

“戈壁明珠”格尔木市的前世今生都有军人的拼搏奉献。青藏兵站部独立完成该市从无到有的奠基工程,全面参与市政建设。前些年,他们与青海、西藏两省区成立联合开发格尔木资源领导小组,促进格尔木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成为青海西部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格尔木只是“两路”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记者穿行西藏欣喜地发现,从林芝、山南等地到拉萨,高速公路已通车,铁路已见雏形,“千里边关一日还”的梦想变成现实。雪域卫士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西藏也能进入高铁时代。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西藏交通提质增速,同样不断提升高原部队战斗力建设指数。

2014年5月,川藏兵站部某营接到上级命令,满载物资长途机动至西藏林芝,沿途不驻站宿营、不临时停车、自行负责车辆技术保障。车队动若风发,创下49小时机动1622公里的川藏线军事运输新纪录。

前年秋点兵,西藏军区某旅跨区机动,实现重型车辆和大型武器铁路机动运输,部队快速机动和全域作战能力得到检验和完善。

过去,詹娘舍、卓拉等西藏高海拔哨所逢冬必冻,冰封雪裹。前年底,索道已修到哨所,可实时空运戍边器材、新鲜蔬菜等必需物资,封山期照样是强军固边的黄金期。

打通一条线,带动一大片。党的十九大以来,高原军民加大共建力度,把生死线变成了幸福路和打赢路。在米林县南伊乡的黄金旅游线路上,不时出现避让点,军车畅行无阻。当地百姓乐了:经济建设快速增长,国防建设大幅提速。

“跨越山山水水,走过高高低低,经历风风雨雨,仍在寻寻觅觅。”抚今追昔,记者钦佩不已,于是用四句叠字感慨,道出天路守护者的诗和远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