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校教员,其实很像登山者


■屈 莉

7月上旬,在陆军指挥学院陆军群联业务培训班上,屈莉在野战指挥所内组织学员召开模拟战时新闻发布会。
李海龙摄

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如何才能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面对职业生涯的“天梯”,是望而却步还是执着前行?从教十二载,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副教授屈莉在三尺讲台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不久前,陆军首期纪委书记培训班全体同志集结在革命老区安徽金寨马鬃岭。作为任课教员,我有幸与他们并肩站在了当地“红军路”的起点上。

从山脚向雾气蒸腾的最高峰望去,泥泞湿滑的山中栈道蜿蜒曲折,根本看不到尽头,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天梯”。

带队指挥员一声令下,部队鱼贯出发。我紧跟着一班向上攀登。没承想,仅仅往上冲了几百米,我的脚步就不再轻松,呼吸也不再顺畅。看来,当直线距离变成海拔高度,道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征服。

“天梯”果然名不虚传,稍不留神,横亘在狭窄栈道上的一截粗壮树干险些把我绊了一个跟头。定了定心神,健步跨过这截斑驳的树干,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12年前……

走!往实里走,一步一个脚印

2007年6月,博士毕业的我成了一名军校政治教员。从课桌到讲台,我天真地认为这一步之遥只需一个转身就可以轻松逾越。然而,第一次试讲,我就失手了。教研室主任批评得直截了当:“像你这样讲课可不行,讲理论太多,联系部队实际太少……”在外求学多年,我与部队早已生疏,原本以为可以凭借学历补齐短板,谁知一出手便铩羽而归。

就在我彷徨的时候,领导的关心、专家的鼓励、同事的安慰接踵而至,我冷静地反思,找到了差距所在:身为一名政治教员,铸魂育人必须向实战聚焦,只有主动融入部队,才能真正走到学员心里去!

暂时不能去部队代职,我就主动向有丰富部队工作经验的领导、教授、同学了解情况,把从基层来院学习的学员们视为良师益友,想方设法汲取部队实践的最新信息,在第一时间将它们充实进教案。

2008年3月,当我手捧历经17次修改的讲稿走上讲台,看到一张张陌生却格外亲切的面孔时,作为政治教员的庄严使命感油然而生。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学员们在那次讲课结束时送给我的掌声,那掌声,是对一个年轻政治教员最真挚的鼓励,更是对一名军中园丁最热切的鞭策。那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总能在我遭遇挫折、面临选择时推动我踏实前行。

行程过半,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此刻,水清林茂的马鬃岭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我不由得放慢脚步。“快走!快走!”前面传来学员们的催促声。有人更是大声喊道:“人到半山路更陡,不进则退!”

走!往高处走,站稳一方讲台

“屈教员,下周三在学校吗?我可能要去南京出差,顺便看看你!”“屈姐,您上次推荐的书我也买了一本,看完以后再聊!”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个十分活跃的“小朋友”——林君和陈赓。我与这两位90后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

2012年春季开学伊始,我承担的专题《部队指挥员媒体应对》,作为唯一一堂政治理论课为全院教员做了示范。一时间,肯定、好评纷至沓来,我兴奋地给导师打电话,说自己终于“站稳了讲台”。内心深处的“小骄傲”情绪也是与日俱增——直到这两位“小朋友”出现。

2016年的一天,院首长来听我的课。我铆足了力气希望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正当我口若悬河的时候,一位陆军中尉突然举手,“教员,我觉得您这种说法有问题。”从教9年,头一次在课堂上遭到学员的反驳,居然还当着院长的面。一时间,我顾不上理性分析这个中尉的观点正误与否,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尖利,只想着尽快“守住城池”“挽回颜面”……直到这位学员坐下,我才逐渐找回思路,但是仍然难掩心中的沮丧与失落。

课后,院长没有苛责我的失态表现,只是在交谈尾声话锋一转,满脸严肃地说:“小屈,你是讲媒体应对的,天天教学员怎么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面对不同的声音,怎么自己在课堂上遇到学员的‘微词’,就沉不住气了呢?你们政治理论教员更要‘经得住考验、容得下质疑’啊!”

那位反驳我的学员便是林君。

此后不久,我又认识了陈赓。那天授课结束,我收拾电脑准备离开,一个小伙子走上讲台,“教员,我是三班的陈赓。不知道您对‘沉默的螺旋’有什么看法?”我迅速在大脑知识库里调取相关信息。怎奈,搜索结果为“0”。笑容冻结在我的嘴角,课后热闹的教室瞬间陷入一片尴尬的寂静。

“实在不好意思,我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那一刻,除了据实以告,我想不出更好的说辞。“没事,教员,我也是因为不了解才向您请教的。”

从林君到陈赓,这两起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对我造成的“撼动”是根本性的。私下里,已经互加为好友的我总是称呼他俩为“老师”:是他们叫醒了“感觉良好”的我,让我常怀对讲台的敬畏之心;是他们让我学会了享受与学员们的思维互动、观点交锋,时刻提醒自己查找短板、笃志力行。

终于清晰地看到顶峰了。此刻的我腿脚酸痛、汗流浃背,恨不得能手脚并用往上爬。已经成功登顶的学员们开始欢呼,那欢呼声仿佛一只巨大的手臂,拽着我向上攀登。

走!往心里走,走出一片新天地

走上讲台后,我逐渐理解了“心领神会”这个词语的深意。特别喜欢在课堂上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员们的表情:微笑、颔首、蹙眉……尤其是讲到比较晦涩的问题时,如果发现学员中有人眼睛一亮,那真是对自己莫大的鼓舞。

教学内容的走心势必要求教学形式的“走新”。军校的课堂连接着未来战场,军校的政治理论课堂更是不一样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有时,这个课堂可以是在演训场上,例如情境模拟。“请问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请问,你们所说的‘人民’,是否包括世界人民?”……就在刚刚结束的维和部队指挥员培训班综合演练中,我们的“外媒记者小分队”突然出现在面临“人质危机”的维和步兵营指挥员面前,连珠炮式的问题对每一位受访指挥员都是一次巨大的能力挑战与心理考验。“屈教员,您是啥时候组建的记者小分队,我们居然一点儿都不知道!今天,我可是被问得直冒汗啊!”学员张晓伟道出了受访者们的心声,也逗乐了沉浸在紧张气氛里的“围观群众”。

有时,这个课堂可以是在虚拟演播室里。去年10月底,我接到了录制专题慕课的任务,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授课尝试:独自一人置身虚拟演播室,面对摄像机侃侃而谈,还要不时在身旁的绿幕上比划几下,这种授课难度真不亚于专业的无实物表演。短短15分钟的视频,我录制了足足3个小时,才算达到导演要求。同事沈教员也承担了录制任务,反复多次却找不到状态。我立刻奉上自己的心得——“就像平时在教室里讲课一样”。这样,我们的面前就不是一台冰冷的摄像机,而是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有时,这个课堂也可以是在校园外。例如本次纪委书记培训班,我们就把党课地点选在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这堂党课的主讲教员,当我讲述关于那段惨痛记忆的画面时,我看到站在前排的学员泪光闪闪;当我抨击日本右翼势力大开历史倒车、否认侵华史实时,授课现场一片愤怒的沉静;当我号召大家牢记领袖嘱托、勇挑时代重担时,学员们个个目光坚毅。那一刻,公祭广场就像是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在这片沉重的土地上,我与大家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走上讲台的12年,幸运的我始终与来自部队一线的战友携手并肩、同向同行,不畏险阻、不惧风雨!这份在课堂上结下的情谊质朴醇厚、历久弥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