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追求信史质感


■黄晓庆

2019年5月,温靖邦的《大逐鹿》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再现解放战争波澜壮阔历程的长篇小说。全书120余万字,共分三部,以诗句为名:第一部,昨夜江边春水绿,艨艟巨舰一毛轻;第二部,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第三部,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诗句典雅,暗香浮动,提示出历史变迁的诸多隐秘。

《大逐鹿》的信史质感来源于温靖邦对历史文学创作的高位追求。“九分在案头,一分跑档案。”温靖邦把案头分为书稿提纲和创作两部分。“提纲是骨架,尤其写浩瀚的历史事件,要将内容进行艺术性的编排,使其能够支撑起整本书的肌理和脉络;创作靠细节,要做到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冲突人情化,让读者感悟思想的深邃,又获得文学美感。”

开始写作《大逐鹿》那年夏天,温靖邦去了多家历史纪念馆查阅资料,而且感触很深,“越走进历史,越坚定了我对解放战争伟大意义的认识”。

绝不“戏说”历史,是温靖邦写作的原则。他主张凡事皆有出处,他笔下的人物,连名不见经传的连排营长普通士兵,都是真实的,著名人物更不必说。他尽可能用写实的手法去描摹,这便需要大量的真实资料作支撑。

为创作抗战题材小说,温靖邦曾花了整整5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从抗战时期的报纸、军情电报到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档案、回忆录、史料汇编等,他做足600多万字的笔记,让历史事件烂熟于胸。

这次写《大逐鹿》,温靖邦在此基础上,一次次往南京和北京的档案馆跑,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对于人物的塑造,温靖邦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哪怕是风花雪月。”他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处事方式往往决定着故事的走向,甚至影响重大历史事件。

在创作《大逐鹿》的过程中,他看到过别人引用的一封千字长电。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温靖邦犹豫良久:“写了害怕犯错误,不写又遗憾。”谨慎起见,温靖邦专门花了几天时间,乘火车到北京,到档案馆核对原始资料,确认电文无误后,再乘火车回来。这种经历,对于温靖邦来说是常事儿。有人说,写历史小说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追求信史质感的温靖邦更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但他说:“愿终身坚持这一原则,且孜孜以求。”

从1991年推出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将星,在狼烟中升起》开始,温靖邦长期保持高产出、高质量,先后出版了《虎啸八年》《喋血山河》等十余部历史题材小说。

温靖邦表示,下一步将把创作重心放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作品内容或将从南昌起义写起到长征结束,再走红军长征路,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史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