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改革越到紧要关头,事业越到十字路口,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在位有责、积极担当

既要想干愿干 又要能干会干


■于永军

改革越到紧要关头,事业越到十字路口,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在位有责、积极担当。习主席高度重视解决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多种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为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的问题开出了治病良方。其中有句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这里既精辟阐明了“干部”的本义,也为“三不”干部医“病”提供了良方妙药,激励着军队领导干部强化使命担当、锐意开拓进取。

部队中对攻坚克难有个口头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滑坡”,体现在党员干部干事业上,其实就是“想干愿干积极干”,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筑牢担当尽责的价值追求。做到这一点,“不善为”的人,就会积极主动加强调查研究,想方设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求得“会干”的能力,获取“善为”的成绩;“不能为”的人,就会产生“本领恐慌”,好学上进,着力解决能力短板,努力使自己向“行家里手”转变;“不作为”的人,就会意识到“为官避事平生耻”,强化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使命感,以“想干愿干积极干”的姿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地履职尽责。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医治“三不”,前提是承认有“病”,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否则,“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对存在问题不以为然,讳疾忌医,就不可能真正治好病。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坚持问题导向,眼睛盯着问题,实施靶向治疗。比如解决“不善为”的问题,无论是组织集中培训,还是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都应形成这样一个鲜明的治病“链条”:学习前,要求参训、参学人员搞好调查研究,带着自身“短板”和岗位工作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入学;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研究思考、“对号入座”梳理撰写心得;培训和学习结束后,组织成果交流,重视成果的运用、验证、反馈和推广,从而使解决问题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力求每一次集中学习培训,都带着具体问题学,瞄着具体问题议,针对具体问题改,集中解决一些问题,出一批思想和工作成果。这样养成习惯,“不会干”“不善为”的问题就会逐渐解决。

就“三不”问题进行实质分析可以发现,“不善为”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不能为”是能力层面的问题,而“不作为”则是态度层面的问题。由于岗位层次、工作阅历、任务环境等差异,它们在不同的干部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决定了医治“三不”,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对“不善为”的人,既要注意保护他们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和工作积极性,又要下力激活和开发他们的智慧才干,帮助他们早日成长、成熟起来;对“不能为”的人,要教育和敦促并重,既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内在动力,又通过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形成外在压力,引导他们固本强能,自觉以学习的姿态化解能力危机;对“不作为”的人,则要坚持批评和惩治并举,既旗帜鲜明地批评和反对尸位素餐现象,又坚决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太平官”“老好人”动真格,迫使他们扔掉“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的错误思想,以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奋力作为的良好姿态干工作、谋发展。

为“三不”干部治病,还需要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一方面,依靠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让实干的人有舞台,让有为的人有位子,确保“能者上”;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干部监督、问责机制,实行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促使“三不”干部幡然醒悟,让继续滥竽充数的人受到警示和鞭策,实现“庸者下”“劣者汰”。这样做的目标,就是习主席所指出的,“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干部队伍中的“三不”人群,更在于通过制度机制的有效落实,开创“祛病于症候未显之时”的良好局面,形成既“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能干会干善于干”的干事创业生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