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黄才畈


■王世军

走入黄才畈村,便走入了一片诞生革命传奇的地方。山的博大与丰富给了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与资源,山的坚实与峥嵘挺起了老区人民的脊梁。黄才畈村人拥有山的品格,也安享山的荫庇,因山而起,因山而强,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黄才畈村所在的红安县上新集镇,位于红安县西,地处红安、黄陂、大悟三区县交界处。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了刘华清、韩先楚、李世焱等一批人民军队高级将领。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曾在这里讲过学。该镇“小程山”便是当年人们为纪念他们而用其姓氏命名的。

我生在这个村,长在这个村,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也是在乡亲们饱含期待的目光中走向军营的。6月末,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绿翠环绕的黄才畈村。走进阔别40年的故乡,这里的纯朴、宁静和温润,让我们瞬间回归简单质朴,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穿过弯弯曲曲的山村小道,我们去瞻仰黄才畈会议旧址,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的大本营。黄才畈会议旧址,位于黄才畈村村落中部的巷道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一进,为一厅两厢。1932年10月10日晚,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才畈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至外线作战,意图是调动和歼灭敌人,伺机打回根据地。会后,由于敌方重兵围追,红四方面军无法实现打回根据地的计划,被迫西行转战,进入川陕边界,经过艰苦的斗争,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今天的黄才畈村,是一个精妙绝伦的田园山村。爬上蜿蜒盘旋的坡地,放眼望去,无边的林海、茫茫的翠绿,似一幅画家挥笔而就的水墨丹青,置身山村,如入人间仙境。一座座山岭如巨龙追风逐雾,在云烟里或翻腾,或奔跑。不一会儿,阳光冲破薄雾,唰地放出万道金光,云裳轻轻飘走了,眼前的山岭,汇成一层层绿波,翻起一道道绿色的巨浪,在岭巅、在谷底、在山坳间涌动。

我们踏上石阶,怀着敬仰的心情,向蔡申熙军长的雕像走去。越来越近,我仿佛听到了从遥远的历史天空传来一声声响彻云天的枪声,随即而起的炮声、呐喊声、厮杀声,汹涌澎湃,交响汇聚成一首雄壮的军歌。雕像后面的草丛中,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整齐排列着黄才畈村230位革命烈士的墓碑。这些革命军人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高高飘扬在黄才畈村头的红色国旗。

1932年9月,当红四方面军向西线黄、麻地区转战,到达黄安河口镇以东地区时,敌人两个纵队又两个师围追上来。红二十五军一部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蔡申熙身负重伤,肠子流出一半,他强忍剧痛,用手捂着肚子,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为共产主义理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蔡申熙牺牲时只有27岁,是红军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人们描述那场战斗的惨烈时说,敌我交锋,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附近的一条小河……

在村党支部书记黄忠金的娓娓讲述中,我用心地捕捉着历史的身影,不愿错过任何细节。然而,这血染山河的悲壮又让我沉重感伤,于是我闭上双目,安静地伫立在雕像旁,仿佛与蔡申熙的灵魂对话,感受革命先烈精神的伟大。

历史的长河时而奔腾时而沉寂,岁月无法风干那些惨烈的记忆,然而黄才畈村是无所畏惧的,它经过战争的洗礼,又孕育着新的生机。岁月冷暖,冬去春回,身后的青山、村前的密林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年复一年,黄才畈村永远以它温柔宽厚的臂膀,呵护着在这里世代生息的村民。当我们把深情的目光投向这片神奇的热土,去追寻她那负重前行而又不失轻盈的步履时,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的黄才畈村,正在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绿波林海间延续着昔日的辉煌。

如果说故乡的70年是一支歌,那么黄才畈村230位烈士所留下的红色足迹便是最隽永的音符;如果70年是一幅画,那么黄才畈村的变化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老人们提起当年往事,总会感慨不已:变化太大了。从当年的饥寒交迫,到如今的衣食无忧,这个深山里的小山村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公路笔直,楼宇林立,当年的穷山沟如今绿树成荫,田畴纵横,革命精神在这里绽放着时代的光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