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诽谤木”到“容得下批评”


■成文学

●害怕批评是怯懦,不让批评是幼稚,经得起批评是大度,接纳批评是明智之举

诽谤,按照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陷中伤他人,是一个贬义词。而实际上,在古代,诽谤还有谏言的意思,譬如《吕氏春秋·不苟论》就记载,“舜有诽谤之木”,说的就是古之圣贤明君舜,为了听取百姓的声音,改正自己的过错,治理好国家,便在交通要道竖立“诽谤木”,让天下百姓书写谏言。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诽谤”是对自己的爱护帮助,是利国利民之举。

如何对待“诽谤”?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西周的周厉王最厌恶别人指责其过失,凡不顺耳者,即加杀戮,最终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秦始皇“焚书坑儒”,堵塞言路,他所建立的大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就在人民起义的怒火中灰飞烟灭。但也有诸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类的贤君明主,从善如流,宽容大度,不仅振兴了国家,而且其事迹至今传为美谈。其实,大凡真心以民为本的贤明者,往往都能倾听不同声音,及时反省修正错误。

古人尚且能竖立“诽谤木”听取批评意见,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和理想理应比古人宽广得多。习主席强调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的提炼,更是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顺应时代要求的经典概括。

容得下批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毋庸讳言的是,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仍有一些人喜欢听好话、听表扬话、听奉承话,感到这些话听起来舒心悦耳,至于听到忠告、谏阻、批评之语,总是觉得刺耳、烦心、反感。个别领导干部嘴上说“欢迎批评”,但要是真正对其批评起来,立马就不情愿,甚至一批就跳、一批就怒,轻则百般狡辩,重则雷霆万钧,甚至千方百计给批评者“穿小鞋”。也有一些人表面好似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实质是装潢“门面”,博取“彩头”,压根儿就不吸取不采纳,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这是党性不纯和能力素质不足的反映,也是缺乏担当精神的直接体现。对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听取,真诚纳谏,才是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应有的正确态度。只有容得下批评,群众才能把那些藏在心里、憋在嘴边的肺腑之言倾情相诉,一吐为快。实践证明,害怕批评是怯懦,不让批评是幼稚,经得起批评是大度,接纳批评是明智之举。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容人的雅量和纳谏的胸怀,敢于面对群众的批评、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真心吸纳群众的批评,真正做到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尽量减少失误,努力避免走“弯路”,有效防止摔“跟头”。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人民武装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