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温暖人心的动人旋律

——评音乐剧《淮海儿女》


■少 华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由徐州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淮海儿女》亮相京城,受到观众好评。

场灯熄灭,大幕未开,前幕上投放出“淮海战役”的视频,触动人心的解说词和具有视觉冲击的影像画面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淮海儿女》将影像与舞台表演巧妙结合,在历史真实与舞台表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最终实现审美通感。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淮海儿女》旋律动人,演唱动情,音乐气势恢宏,壮丽辽阔。整部剧的演唱形式和方法多变。剧中主人公英梅以民族唱法演绎,突出人物的淳朴。孤寡老人采用美声唱法,将老者沉稳、坚毅的性格特征与声音形象完美结合。“有一种倒下叫挺立,有一种挥别叫牺牲……”军旅画家在尾声中有大段歌剧“咏叹调”般的抒情独唱,使剧作的情感与立意全面升华。另外,《淮海儿女》音乐元素凸显民族特征。比如“舂米”的舞蹈片段中,配乐主要使用笛子,同时结合小提琴、大提琴、小号等,勾勒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大后方景象。剧中以徐州琴书形式展现支前民众的准备工作,别具匠心。

这部剧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对时空处理的自由灵活。如第一幕尾声,几个演区同时亮起灯光,剧中人物刘永良、英梅、大柱、族长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四人唱念交叉进行,各有所表,极大推进叙事速度。多重时空的处理,实现心理时空的外化,取得动人的艺术效果。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本剧的剧作家把创作视角放在了后方队伍——普通的淮海儿女身上,描写他们为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以此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如“筹粮”一场,村中的老者唱:“捧出缸底的米哟,刮尽盆底的面。拿出最后一尺布,还有那半斤棉。咱心甘,咱情愿……”这些表达质朴无华,温暖人心。

音乐剧《淮海儿女》融音乐、舞蹈、诗歌、影像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舞台效果,用极具美感的视听画面承载起厚重的革命题材,不仅带给观众良好的观剧体验,同时也为音乐剧的本土化作出了有益积累。

上图为《淮海儿女》剧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