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创作无愧伟大时代的歌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石 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是从哪里飞来阵阵像和平鸽哨一样嘹亮的天籁之音、浪花一样爽朗的春潮之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内地边疆,军民同唱……这首歌是从每个中华儿女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我是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兵,昂首站立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行列里,眼前浮现出词坛诗兄张藜那敦厚、豪爽的东北汉子身影。回想起与他曾经的娓娓交谈,我便如同又一次触摸到那一颗炽热的爱国赤子之心。

1984年秋天,张藜以创作员的身份到全国各地采风。八月十五凌晨,他推开天子山招待所的窗户一望,只见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霞光中的山是那样的妩媚,水是那样的清澈,他胸中不禁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语,正好填写在早已烂熟于心的那曲旋律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歌曲创作,大都是先有歌词,后依词谱曲。而《我和我的祖国》却是先有曲,后填词而成。1984年,时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秦咏诚,来北京参加培训,每逢周末就到好友张藜家研讨音乐创作。他带来一部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张藜听后相中了其中的主旋律。原来,张藜早就想写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恰好主旋律这一曲集南北音乐之大成,雅俗共赏,三拍子,载歌载舞、适合歌唱祖国。

张藜是歌曲填词高手,歌曲《亚洲雄风》《鼓浪屿之波》等,都是由他填词而成。填词不仅要有较高的诗词修养,而且要尽可能地读懂音乐,识谱会唱。要把所选曲调背熟、吃透,然后才能“比着帽子长脑袋”,依曲填词,才能让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统一、思想情感一致。张藜1932年出生于大连,曾学过钢琴弹奏。1948年到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专业。曾任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78年调入北京中央民族乐团任专职创作员。他学写歌词时,曾得到创作组长霍希扬(歌曲《社会主义好》的词作者)、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曲作者)的亲自指点。公木(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张藜敬重的老师,两人合写过歌剧《青林密信》。

张藜的爱国情结由来已久。他小时候在东北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迫害,学唱过许多爱国歌曲。他曾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却认为是“因祸得福”,使他得以向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学习。他曾写过《故土难离》的歌词:“故土难离,故土难离,故土上有我身上的一块胎记/故土难离,故土难离,就是挪上半步也都不愿意/那里有我住惯的窑,那里有我揣惯的泥……”

这次为秦咏诚提供的主旋律填词,张藜把曲谱揣在怀里半年之久。日夜琢磨,最后触景生情,填上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锤定音,一韵到底,用了“泼梭”辙:“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第二段歌词,他先后用了8个喻体,展现了爱国主题的华彩:“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整个歌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标语口号,而是饱含中华儿女依偎在祖国母亲怀抱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张藜在《每个音符都是中国》里写道:“我常默默地思索,我最该为谁唱歌/为我的母亲,为我的祖国,还为我那么多的叔伯……”问其歌词创作经验,张藜诚恳地说:“不只是技巧问题,重要的是境界。”他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歌。张藜虽然于2016年吟唱着歌诗追梦而去,但他的心声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他倾情谱写的歌声永不落。

石祥:原名王石祥,1939年生人,1958年入伍,曾任原战友歌舞团编导、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作品有短诗集《兵之歌》、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诗集《骆驼草》《新的长征》、歌词集《日月星》等。创作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广为传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