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退伍季·泪中带甜


送战友,踏征程。驼铃声响,时光匆匆。军营留下太多回忆,让人留恋;脱下军装,万般不舍涌上心头。

聚散终有时。临别之际,打起背包,背起行囊,虽然离开了那座军营,却带不走那份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

拼搏得来的喜悦

卸下军衔,摘下帽徽,敬上最后一个军礼,沈文燕猛然发觉两年的时间太过短暂。拭去眼中的泪花,她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储物柜,两枚崭新的军功章锃光发亮,一幕幕往事如幻灯片般闪现。回首过去,她感到苦中带“甜”。

“爱拼,能拼,敢拼!”在战友们眼中,无论是之前那个倔强刻苦的话务女兵,还是现今皮肤黝黑的女子战斗班副班长,沈文燕一直保持着“拼劲十足”的状态。

去年4月,集团军组织群众性岗位练兵比武。沈文燕刚得知消息,便激动得一口气报了4个项目。“比武竞赛,这是男兵们的事,你一个话务女兵瞎折腾啥?”沈文燕并不在乎身边战友的议论。在她看来,只要肯努力、敢拼搏,自己的付出就会有回报。

几个小时的据枪瞄准、上千次的手榴弹投掷,不间断的百米冲刺……精疲力尽只为突破自身极限。一天训练下来,沈文燕的衣服上能看到一片片汗水化作的盐渍,班长张恩平心疼地搂住她说:“丫头,咱用得着这样拼吗?”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一定要走下去。谁说女子不如男?”短短一个月时间,沈文燕瘦了十几斤,训练成绩突飞猛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比武中,沈文燕斩获了女子单项两个冠军、一个季军,戴着沉甸甸的奖牌,这个把“不服输”写在心里的姑娘,用实际行动让人刮目相看。年底,还是列兵的沈文燕就荣立了个人二等功,成了全旅官兵称赞的优秀士兵。

今年4月,爱拼的沈文燕成了战斗班排的副班长。为了学习某型火箭炮操作,她和枯燥复杂的数据参数打起了“拉锯战”,有时连说梦话都在背记;为了提高炮弹装填速度,她每晚坚持吊杠训练、俯卧撑练习,有时手酸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沈文燕拼命的样子让不少男兵都为之钦佩。首次实弹射击,她所在班级就取得了首发命中的佳绩。

半年总结大会上,沈文燕荣立个人三等功。身披绶带的她英姿飒爽,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谈起沈文燕两次立功的艰辛,同年兵聂紫薇很有感触,“每块奖章背后都是累累伤痕,一开始我也不理解沈文燕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可当看到台上她那自信的笑容,我才懂得了荣誉的意义”。

马上就要回到曾经的校园,入伍前的同班同学听说沈文燕两次立功的消息后都纷纷发来祝贺。沈文燕轻轻地把两枚奖章装进行李,把这份荣耀收藏好,准备再次出发,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心声

不负青春韶华

■沈文燕

两年时光,两枚勋章,绶带和红花见证了我的军旅时光。虽然即将脱下军装,但我坚信,有了那一段艰辛的拼搏岁月,自己定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不负青春韶华。

泡在机房的收获

“图像清晰,声音清楚,文电传输正常……”用了十几分钟,作战指挥所内,屏幕上的战场态势画面已经呈现,刚刚还带有回音的视频通话逐渐清晰。

通信网路架设完成后,信息系统网络维护技师、上士王生业拭去额上的汗珠后,又把密密麻麻的线缆逐个检查了一遍。设备上点点闪烁的亮灯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王生业入伍12年,在机房里泡了9年。没有高学历,没有名师指导,王生业独自一人在网络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不久前还考取了高级网络工程师资格证。当证书寄到他手上时,本该高兴的王生业眼角竟泛起了泪光。

“难,太难了,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未经培训,没有教材,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回想起十年前刚接触网络通信的日子,王生业感慨万千。那会儿,单位要升级指挥系统,可王生业接触一体化指挥平台网络搭建不到一个月。面对一整套的信息系统要维护,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没有谁是天生的技术专家,难题总有克服的办法!”王生业抱着这样的信念,整个人就像上了弦的发条,连着3个月躲在机房里面不出来。他用纸记下每条数据的参数,然后一条数据一条数据地手动调试,用最笨的却是最实用的办法活生生地啃下这块硬骨头。王生业每天晚上都在机房里打地铺,他躺在地上脑子里不停地回忆着参数,一条、两条、四条……一点一滴地背记,有时半夜突然想起参数可能有误差,他就裹着大衣跑到电脑前调试。苍天不负有心人,王生业最终实现了指挥系统升级换代的无缝衔接。

2014年单位首次整建制机动至雪域高原参加演习,在一次模拟实兵对抗演习中,演习服务器突发故障,经过数小时的紧急抢修仍有部分数据丢失无法恢复,最终导致演习功亏一篑。

“要不是作战文书数据丢失,这场仗我们不会输!”值班参谋无意中点醒了王生业,他萌发出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同步“热备”的构想。然而,这一想法却被众人泼了冷水,连上级业务部门骨干都认为王生业的想法异想天开,大家都劝他趁早死心。因为这项技术横跨网络通信架设和数据储存系统领域,还必须精通服务器集群构建,当时在集团军内尚处于构想阶段,还没人能真正实现终端应用。

闷热的机房内,王生业心如止水。有压力才更有动力,下定决心以后,他通过各种渠道找来相关资料,利用休假时间赴地方企业参观学习,不厌其烦地请教行业专家教授,自学了一整套数据中心建设流程。半年后,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他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实现了故障状态下数据无丢失恢复,大大提升了作战指挥的保障能力,为单位保密战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马上就要离开了,这几天王生业忙着编写《信息网络维护手册》,将自己多年来的网络维护心得逐一整理摘录。走出机房,看着徒弟们对照着手册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的背影,一想到自己也曾经没日没夜地守在电脑前,王生业百感交集,熬得通红的眼睛不禁又泛起了丝丝泪光。这里面,有留恋,亦有伤感。

心声

成长源于实干

■王生业

感谢这身绿军装,感谢那座旧营房,伴我学习成长。12载军旅生涯,从懵懂少年到网络工程师,一路汗水一路艰辛,成长没有捷径,无论身在何处,唯有苦干实干,方能收获精彩。

衣妆渐变的青春

盛夏,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支长途行军的队伍正艰难前行。人群中,某女子步兵班副班长、下士张丹妮不时地穿行在队伍中给女兵们加油鼓劲,任凭风雨肆意地吹打她的脸庞。

张丹妮入伍前就读于某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大二那年,校园内征兵广告上那英姿飒爽的女兵深深地抓住了她的眼球。为了追寻那抹钟爱的国防绿,她毅然决定携笔从戎投身军营来到雪域高原。

然而,穿上军装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落差感。新兵营第一次紧急集合就让张丹妮吃尽了苦头,体能跟不上、内务整不好,连最基本的队列也走不齐,张丹妮一度后悔当初选择当兵这个决定。

每当夜深人静时,张丹妮总偷偷在被窝里抹眼泪。一次和班长谈心,她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那天,班长郭亚芳说的一句话让她重拾了信心:现在吃点苦、流点泪不算什么,待你回头看来这会是一段热泪盈眶的青春。

“拆了又打,单单一个打背包她就不知道练了多少次,背包绳都在手上勒出了红印。”同年兵田梦涵对张丹妮在新兵时的改变至今仍历历在目。

去年底,单位组建首个女子步兵班,连同张丹妮在内的12名女兵从保障岗位来到战斗班排。这一次,张丹妮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步兵的训练课目对于这些小女孩来说不是“再坚持一下”就能完成的。

连队组织极限体能训练,指导员龙中华有意让女兵们后留,可张丹妮执意要跟着上。20公斤负重,30公里路程,张丹妮咬着牙活生生撑了下来。回到宿舍,张丹妮脱下满是泥土的作战靴,闭上眼睛狠心地将袜子“撕下”,一个个血泡被顺带扯破,绛红色的血水缓缓渗出。

张丹妮望着自己纤细的双手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女步兵必须克服女生力量不足的体能弱点。在那以后,张丹妮坚持每天和男兵一起进行力量训练,她强迫自己每天吃高热量的食物,短短两个月竟增重10斤。

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爬滚打中,张丹妮曾经纤细的双手早已布满了老茧,曾经白皙的脸庞也一去不复返。有了这些努力,张丹妮如今已熟练掌握武装奔袭、实弹射击、掩体构筑等步兵课目。半年考核中,她成为第一个课目全优的女兵。

马上要退伍了,母亲给她寄来一套精致的裙子,裙摆上层层蕾丝点缀格外好看。已经两年多没穿过裙子的张丹妮,在闺蜜们面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望着自己那黑白分明的“熊猫臂”,她泪光闪烁地说:“还是穿军装时的我好看,无悔这段刻骨铭心的军旅经历。”

心声

最美的剪影

■张丹妮

换下军装,当年修长的衣裙已不再合身。当兵5年来,自己从“女神”成了“女汉子”,里面有着太多的艰辛和泪水。不知不觉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现在细细品来,这些含泪的记忆竟成了最美的剪影。

品尝草莓的甜味

那天傍晚,从广播里听到青海门源县发生地震的消息,王鸿斌眉头紧锁。这勾起了他那藏于心中多年的抗震救灾记忆。

2008年5月,受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地区受灾严重,余震不断。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展开救援,茫茫的救援大军中就有王鸿斌。

刚抵达灾区,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王鸿斌心情沉重,石头、瓦砾、土块布满了村庄,无家可归的村民随处可见。残垣断壁间,王鸿斌和战友们立马投入到紧张的人员物资抢救和垮塌房屋拆除中。

“田里的稻谷都在屋子里放着呢,那可是今年一整年的收成!”人群中,一位老太太蹲在路边泣不成声。当了解到老人屋内还存有过冬的粮食,顾不上别的,王鸿斌和战友们就一头扎进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手提肩扛地把一袋袋稻谷转运出来。

“小心!”余震突发,屋顶的横梁不堪重负应声倒下,一片又一片的瓦片随之散落,霎时间屋内尘土飞扬。一旁的战友连忙上前用手扒开瓦砾,不停地呼喊着王鸿斌的名字,刚挖开一个小口,只见王鸿斌满身泥土成了个“土人”,手中还抱着一大包粮食。余震不断,可王鸿斌和战友们却没有退却,他们先后为百姓共抢救出价值上百万元的资产。

初夏的陇南炎热难耐,顶着烈日,王鸿斌和战友们每天都坚持奋战在救灾一线,身上的迷彩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们把热饭都让给了灾民,自己就随便凑合着吃点干粮。”提起那段日子,王鸿斌坦言这是他当兵十几年来最苦的日子,可又是最难忘的日子,因为尝到了这辈子最甜的“红草莓”。

“这是我在后山摘的,孩子们快尝尝!”一天,前几日大家伙帮忙抢救粮食的老奶奶顶着烈日特地给大家送来一篮子野生红草莓。时隔多年回忆起那草莓的滋味,王鸿斌说那味道特别甜。部队离开时,送行的老百姓们沿街排了好几公里,一句句“感谢人民子弟兵”至今仍在他心中回响。

夏至一过,便是立秋。这几天,西宁下起了蒙蒙细雨。雨后初晴,弥漫多日的酷热随之烟消云散。王鸿斌翻出抽屉里那张泛黄的照片望得出神。看着上面青涩的脸庞和那老式迷彩服,感叹起那段又苦又累的时光,王鸿斌有点羡慕那个曾经能一个人扛两袋粮食的自己。

时光匆匆流去,转眼间16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画上句号了。入伍时那个青涩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变成战友口中的“老王”,回忆起那段抗震救灾的日子,王鸿斌说的最多的是老奶奶篮子里那草莓的甜味。

心声

难忘那段情

■王鸿斌

一篮野草莓,一句“感谢人民子弟兵”,16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的心。退伍不褪色,往后的日子里,我将永远铭记:人民子弟兵爱人民,人民子弟兵人民爱。

本期撰稿:陈史涌 王向红 张石水 王 婧

扈继匀

版式设计:孙 鑫 傅楼超

图片摄影:袁宏彦 马智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