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 国

——大型电视纪录片《祖国在召唤》解说词(第四集)


【解说】

北疆内蒙古边防,三角山哨所,一棵樟子松傲然挺立。

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相思树。

1984年的5月,29岁的边防连连长李相恩巡逻途中突遇山洪,被汹涌的哈拉哈河水吞噬。

妻子郭凤荣抱着两岁的儿子匆匆赶来,等待了三天三夜,也没等到丈夫归来。

第二年开春,郭凤荣在哨所前种下了一棵樟子松,含着泪说:“树在这儿,就像我在这儿,等着他回家。”

这一等,就是26年。

2010年,郭凤荣去世后与她的边防军人丈夫合葬在哈拉哈河旁,永远相依相伴。

如今,樟子松已经枝繁叶茂,相思树的故事也感动着一茬又一茬的官兵。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迎风踏雪登上三角山哨所,听了相思树的故事,深深为边防军人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同期】习近平

你们这样的一个环境,我看了以后还是很受感动,抗冰雪、斗严寒,爬冰卧雪,为祖国和人民在这里戍边,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你们。

【解说】

相思树下,军人的坚守,让亿万人民觉得很踏实。

长城内外,军人的奉献,诠释着不变的家国情怀。

【推出片名 家国】

【解说】

在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荣誉室里,一块标注着“5418”的“国旗石”,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特别喜欢石头,它不光是石头,在我的心里它是一种承载、一种怀念、一种记忆。

【解说】

2018年国庆节期间,边防战士范小军背着这块重达30多斤的昆仑石,来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升国旗仪式。昆仑石上的国旗,是范小军在5000多米的巡逻点位上画上去的。

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的范小军,来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河尾滩边防连。

在1∶400万的中国地图上,河尾滩只是一个小黑点。这里海拔5418米,年平均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我们在昆仑山守防的兄弟们,他越黑我越佩服他。我们连队有个唐涛,他说你27岁的小伙子活出了40岁的样子。当别人说我老的时候,可能别人觉得生气,而我开心。我觉得这是我守昆仑山的见证,全部都在脸上。

【解说】

对范小军而言,在没有界碑的边境线上巡逻,“石头国旗”就是边防军人巡逻途中宣示主权的方式之一。这块来自全军海拔最高哨所的“国旗石”,最能展现祖国在边防军人心中的分量。

国旗之重,生命之重。

位于喀喇昆仑腹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海拔428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为守护这方国土牺牲的107位边防军人,静静地长眠于此。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我看来,这种牺牲就是一种荣耀的事情。我们团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发源地,它就是四句话,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那么对在这地方待的(战士),怎么去传承这句话,在这个牺牲的问题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解说】

每一次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范小军都会来看望这些曾经的战友和英烈。

巍峨的雪山下,一座座墓碑整齐列阵。每天,过往这里的车辆,都会自发鸣笛,向这方威武的军阵致敬。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这么高的地方,或许别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干什么,我只知道我坚守的是我的大河尾滩,是它陪伴着我成长,是我看着它走到今天。

【解说】

从河尾滩一无所有到如今的水电皆通,范小军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变化。而在2013年之前,河尾滩还没有接入通信信号,这里的官兵想和外界通一个电话,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最长的一次,范小军有10个月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第一次联系的时候打出去,我记得那天是我妈妈接的电话,她只说了一个字 “喂”,说了这一个字之后,我就再也坚持不住了,眼泪直唰唰流下来了。开始一直在憋着不让它流下来,没有哭,真的没有哭,因为我不希望爸爸和妈妈听到我哭,他们知道的是我过得很好,我当兵当的很幸福,吃得好、喝的也好,每天也很开心。

【解说】

把自己快乐的一面留给家人,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献给巍巍昆仑山。守卫的地方海拔再高,环境再苦,对边防军人而言,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家。

【同期】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班长范小军

在没有界碑的土地上,我们就是行走的界碑。那当这个界碑,我们就要干我们的事业,因为我们就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那就是守边防。

【解说】

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万里边关,高山海岛,巡逻路上,一面面国旗,飘扬在共和国军人深情坚定的目光中。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这悬崖随时注意了,上面小心有滚石,等下走的时候一定要相互提醒一下,脚下踩稳再走。

【解说】

塌方、雪崩、泥石流……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和战友们六天五夜才能走完的这条路,是西藏最危险的巡逻线之一。160千米的路程,有200多处危险路段,平均不到一千米就有一处死亡陷阱。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副政委张为文

经过老虎嘴、刀背山,这里根本就没有路,需要攀绝壁。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在巡逻路上第一次的话,就直接把这额头剐了四五厘米。这么长一道口子,所以到现在(当兵)18年,额头上面这道疤痕都还是比较明显。

【解说】

这是一条与祖国主权息息相关的边防线。没有路,也必须走过去。

上世纪60年代,沿着这条路,一群年轻的中国军人,顶着漫天飞雪,翻过喜马拉雅山千年冻土,捍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前面就是我们老将军张贵荣牺牲的地方。

【解说】

这方悬崖,是杨祥国和战友们每次巡逻都要仰望的地方。

1984年春节前夕,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在这里被凶险的高原夺去了生命,年仅49岁。

生命最后时刻,这位硬汉子,双手紧攥着马尾,双腿仍保持着前进的姿势……这片无名高地,从此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将军崖。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副政委张为文

国家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在我们这条巡逻路线上,几十年来,共有14名官兵,倒在了边防巡逻路线上。

【解说】

巡逻路上,战友的生命化作了不朽的路标。

将军崖上,镌刻着张贵荣将军殉职时间:1984年1月15日。

这一天,也是后来被战友们称为“巡逻王”的杨祥国出生的日子。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我觉得这是一个巧合,更多的是就想着把张贵荣将军,特别是我们作为18军的传承者,把他们的这些遗志传承好,把边防守好。

【解说】

沿着这条巡逻路,杨祥国已经走了整整18年,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21处伤疤。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我们每走一步的话,都相当于是和死神在博弈,因为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有危险,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会直面生死。

【解说】

巡逻出发前把家书留在连队储藏个人物品的后留包里,是边防连队的传统。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给我们的感觉写家书更多算是遗书吧,每一次踏上巡逻路,谁也不敢绝对保证自己能够平平安安归来。

【解说】

常年巡逻在外,杨祥国最牵挂的就是远在重庆的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杨祥国和妻子甚至连一张正式的婚纱照都没有。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前几年的时候,最开始结婚那几年,一直说什么时候拍,现在我说拍的时候,她说现在都老了。

【同期】杨祥国的妻子艾容

他每次回来就说,去补拍婚纱照,他说欠我的。我说我们一家人不用说你欠我的、我欠你的。

【解说】

得知杨祥国长期负重巡逻,身高比入伍时还矮了两厘米,妻子艾容心疼得不行。

【同期】杨祥国的妻子艾容

医生跟他说他的这个脊椎严重变形了,因为巡逻的时候背的东西太多了。

【同期】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营副营长杨祥国

作为我们边防军人来说,如果能够把我们的国土守好,能够做到不把领土守小,不把主权守丢,能够完成这个使命,能够尽到这个责任的话,其实这些东西我们都在所不惜。

【解说】

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军人不变的誓言,也是军人永远的情怀。

【同期】杨祥国和战友们宣示主权

这里有我,祖国请放心!

【解说】

难得一个夫妻俩在一起的日子,丈夫张华陪着妻子刘洋进行体能训练。

7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夏天的傍晚,马上就要执行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的刘洋,在沉默许久之后,含泪对丈夫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

【同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任务前的有一天,我们俩在散步的时候,我就非常认真地跟他讲,我说如果我真的回不来,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情,第一呢,就是一定要帮我照顾好父母,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女儿。第二个就是要娶一个会做饭的妻子,我希望她可以代替我,去照顾我的爱人。

【同期】刘洋的丈夫张华

当时我就说你完全可以安全回来,顺顺利利地执行完任务。

【解说】

丈夫用温暖的话语为妻子壮行。刘洋随神舟九号飞向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亲历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九号在太空飞行了13天。那些日子,丈夫张华几乎每天都守在屏幕前,紧盯着翱翔太空的妻子。

【同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太空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你在太空中离地球越远,家、祖国、亲人、亲情这种概念就会越近。在太空中,我们工作之余经常会去遥看地球,会想念我们的祖国,想念家人、想念战友、想念朋友。

【解说】

走得再远,都走不出亲人的牵挂;飞得再高,也离不开祖国的怀抱。如今,刘洋的航天故事,成为这个军人之家的骄傲,更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家住北京的李德序老人,也珍藏着一段国家记忆。

【同期】

电视剧声音:要迅速地成立一支地空导弹部队,代号“543”。

【解说】

电视剧《绝密543》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李德序老人的丈夫岳振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岳振华指挥的地空导弹营代号“543”,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也是全世界击落U-2高空侦察机最多的部队。

“543”任务,在当时属于绝对机密,岳振华大半辈子与亲人处在“隔绝”状态。

【同期】岳振华的妻子李德序

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儿女,他就一直没说,我就不知道,就这么他就拿着东西走了。

【解说】

在李德序的记忆里,丈夫回家的日子用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那些年,妻子李德序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岳振华指挥部队转战南北捍卫祖国的天空,家里5位亲人去世,只能由妻子一个人送终。

【同期】岳振华的妻子李德序

一听见我母亲去世了,我就哭的一共抢救我3次,哭的晕过去了3次,老岳就一封信一封信来劝我,就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老同志了,我们是为了保家卫国,国家大,个人家小。

【解说】

半年之后,岳振华又一次带着捷报回到北京。当天晚上,夫妻俩四目相对,默默流泪。

【同期】岳振华的妻子李德序

我们俩人都哭了,他也哭了,我也哭了。我再苦再累,但是你为国家为人民立下功劳,这不是我也应该高兴的事嘛。

【解说】

2013年,88岁的岳振华与世长辞。按照老人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生前所在的“英雄营”,与战友同在。为纪念这位老营长,官兵们在此栽下了一棵树,命名为“英雄树”。

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在军人心中,家与国早已融为一体,成千上万的军人家庭,就像万里长城的坚固基座,支撑着强国强军的梦想。

卢翀是时任海军某潜艇支队372艇的军医。对于他的妻子曾晓燕和孩子们来说,每年一次的探亲就像过年一样。而在夫妻俩心里,有一道隐痛永远无法触碰。

【同期】卢翀的妻子曾晓燕

回忆一下那是2014年2月份。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其实是两地分居的,当时儿子两个月的时候,我们来过三亚,不想去回忆了……

【解说】

4年前的除夕,是曾晓燕和卢翀结婚后的第一个团圆年。来队探亲的曾晓燕却没有等到丈夫回家吃团圆饭,只拿到了战友转交的丈夫手机,里面有一条没来得及发出的短信:饭可能吃不了了,等我回来。

【同期】卢翀的妻子曾晓燕

什么时候回来,出去多少天,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不了解的。等待的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因为一直期盼着他到底哪天能够回来。

【解说】

曾晓燕不会想到,这个春节她的丈夫卢翀和战友们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掉深”,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掉进了悬崖。这是潜艇在水下遭遇的最危险的状况之一。

372潜艇遇到的“掉深”,发生在幽暗的深海,主电机舱管道因深海巨大压力破损,海水喷涌而入,眼看着就要坠到极限深度。时任372潜艇副机电长的谢宝树和军医卢翀等全艇官兵,正被危险一步步笼罩。

【同期】时任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副机电长谢宝树

从来没碰到过这么大深度的掉深,那天是2月2号的零点,已经零点过了,然后就是我的生日,而且我的爱人当时也怀了小孩,马上要出生了。

【解说】

千里之外,谢宝树的妻子符蓉在一阵阵剧痛中等待孩子的降临。而卢翀的妻子曾晓燕,还在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们并不知道此刻在大洋深处,官兵们正在争分夺秒与死神博弈。

生死关头,全艇官兵沉着应对,3分钟内迅速关闭大大小小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纵几十种仪器,将一场重大险情成功化解。

惊心动魄的一幕,隐没在了大洋深处。

一次寻常的出航,成了久久的等待。直到两个月后,水兵们的妻子才在晚风中等来了远航的爱人。

【同期】谢宝树的妻子符蓉

我见到他是生完娃的第四天,我要出院了,而且(他)军装还没来得及脱。

【同期】谢宝树的妻子符蓉

他今年挺忙的,出去也挺频繁的,我也不知道他哪天出去,什么时候回,然后我就给他多备一点放家里,他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拎着走。

【解说】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即便不知丈夫接下来的远行又将持续多久,军嫂们却用最朴实伟大的方式等待亲人的归来。

这绵长的等待,充满了家的期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和平年代的军人战位,依然是距离牺牲最近的地方。

【特写】杜宏微信朋友圈:“平安夜,不是你吃个苹果就会平安。是他们不分昼夜地站岗换来的平安……英雄可贵,军人可贵。”

【解说】

这是内蒙古伊木河边防连连长杜宏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6天后的2015年12月30日,31岁的杜宏牺牲在了额尔古纳河畔的冰雪巡逻路上。

伊木河哨所,深处大兴安岭最北部的无人区,一年之中有8个月大雪封山,被称为“中国最冷哨所”。

距离伊木河哨所近3000千米的内蒙古杭锦旗,烈士杜宏已成为这里家喻户晓的名字。自2015年杜宏牺牲后,妻子张茜陪伴公公婆婆的时间更多了。

与杜宏相恋后,妻子张茜才知道什么叫做“遥远”。

【同期】烈士杜宏的妻子张茜

那个时候,我记得是只有卫星电话,只可以他打给我,我是给他打不进去的,可是一年也就打那么三四个。我们宿舍的人都笑话我,我洗澡的时候都带着手机,就害怕错过他的电话。

【解说】

相知相爱10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连半年都不到。这,就是杜宏和张茜看起来几乎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直到杜宏牺牲,张茜才第一次走进丈夫信中描绘的景色如画的伊木河。

【同期】烈士杜宏的妻子张茜

他经常给我们说的都是,我们那儿能遇到野生动物什么的,反正说的还是都是挺好的。我就觉得我这么亲近的一个人,我跟他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知道他在这个地方有那么艰苦。

【解说】

珍藏在连队荣誉室的这截直升机螺旋桨,是伊木河极寒的见证。

【同期】北部战区陆军伊木河边防连指导员周鑫

在1972年的时候,一架直升机来我们这救一个战士,任务完成后,直升机就准备返回了。但在返航的当天,气温非常低,零下56摄氏度。螺旋桨在起飞的时候,突然就断裂了。

【解说】

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是怎样的天气,竟能把直升机的螺旋桨冻断。

【同期】烈士杜宏的妻子张茜

平常我们这儿也冷,人可以控制的,冷就只觉得冷。但是在那真的人是没法控制他身上不发抖。

【解说】

伊木河的极寒,考验着这里的每一位官兵,而到了夏季,这里的环境依然恶劣。

【同期】

记者:班长,你这手怎么了?

战士:被瞎虻咬的。

【解说】

充斥于画面中的,是伊木河夏季最常见的一种飞虫,俗名瞎虻。每年从五月份开始,瞎虻、小咬、蚊子便开始肆虐。高峰时期,每立方米能达到900多只蚊虫。

【同期】北部战区陆军伊木河边防连指导员周鑫

我这个脸给你看一下,这是前两天出去执勤的时候被那个瞎虻给蜇了一下,这两边有点过敏反应,所以说肿的比较厉害。我们这边比较厉害的就是“三班倒”的虫子,给你解释一下,早上是小咬,白天是瞎虻,晚上是蚊子。就是在这个季节,这三种虫子,一天三班轮着出来围着人一直转,给我们战士执勤训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困扰。

【解说】

一天前还侃侃而谈的连队指导员周鑫,转眼间就变了副模样。

【同期】

4、5、6…18、19,你看你19岁给你咬19个包。

【解说】

伊木河的夏季蚊虫泛滥,冬季寒冷漫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的杜宏一待就是11年。

【同期】烈士杜宏的母亲赵凤英

正好18岁去的那地方,他走的时候是31岁。他就装着伊木河,心里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在那了。

【解说】

1984年出生的杜宏,与爱人张茜都是独生子女。烈士身后留下的,是老人孤独的背影,是来不及兑现的幸福誓言。

【同期】烈士杜宏的母亲赵凤英

军人嘛,从当兵那一天起,就有这个准备。尽量想的是不拖他的后腿,由你自己干吧。一个国家比家重要,一个小家咋也好说,再加上部队也需要你,他也愿意干,那你就干。又一会好像那孩子还在那当兵呢,有时候别人问我,你们家孩子在哪了,我说当兵呢。

【同期】烈士杜宏生前影像

我叫杜宏,我部队驻地在祖国版图的鸡冠子顶端,我的战友们每天用脚步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解说】

“我喜欢这里,喜欢伊木河,如果有机会,我愿意一辈子留在这里。”这是杜宏生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身背钢枪,目光炯炯,杜宏用青春和生命化作了一座“钢铁战士”,永远守卫在这里,守护着他最爱的伊木河。

【同期】伊木河边防连战士

连长!连长!连长!

【解说】

通往“团聚”的路,除了等待,还有追寻。

当落日洒向额尔古纳河时,长江边上的江苏扬州,一名军嫂和孩子正在打点行囊,准备踏上漫长的寻亲之路。

【同期】烈士胡永飞的儿子胡博文

(带着)洗漱用品、衣服,还有关于爸爸的一些爱吃的,还有经常写的日记。

【同期】烈士胡永飞的妻子周忠燕

因为小孩长大了,然后我就把他带到爸爸单位去看看,去了解爸爸的工作。

【解说】

从江苏扬州到西藏错那,4000多千米行程几乎横穿了中国。路途颠簸、高原反应、风雪阻道……但在周忠燕看来,与10年的煎熬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2009年6月24日,周忠燕的丈夫、时任某边防团汽车队队长的胡永飞牺牲在执行任务途中。那一年,儿子胡博文还未满两岁。

擦干泪水,周忠燕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

小博文一天天长大,面对孩子一次次“爸爸去哪儿了”的疑问,周忠燕选择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同期】烈士胡永飞的妻子周忠燕

我就跟他说爸爸在当兵,然后在西藏。他说爸爸怎么不回家?怎么一次都不回来?我都跟他说执行任务,有时候要调休。小的时候他不懂,我会把他带到烈士陵园给爸爸祭扫,但是到后面他上小学的时候,我都不敢带他去。

【解说】

这个秘密,一隐藏就是10年。

在儿子胡博文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神秘”,虽然从不露面,却时常给他寄来礼物。

直到2018年,母亲带着博文来到父亲墓碑前的那一刻,儿子才忽然明白了母亲这些年的用心。那些各种各样的礼物,都是妈妈精心安排的。

【同期】烈士胡永飞的妻子周忠燕

真的很失落。因为天天想,天天盼的爸爸,怎么会在这里。很难过,哭得很伤心,稀里哗啦的。只记得好像有一次采访,他说我妈妈是个大骗子。他只是这样说,没有怪我。

【解说】

2019年清明节这一天,周忠燕和儿子在丈夫守卫过的地方,与连队官兵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丈夫胡永飞的位置上,是他生前穿过的一套军装。

【同期】连队战士

老连长,带着嫂子,还有你的大儿子,来看你了,老连长。

【解说】

泪水,洒向高原;呼唤,回荡天地。军人,何以为家,每一个战位就是家;军属,何以为家,你在的地方就是家。追随你,千千万万遍。

对王仕花来说,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黄海的这座小岛升国旗。

30余载风霜雪雨,一天也未曾改变。

夫妻俩守岛32年。以前,总是丈夫王继才升起国旗,夫妻俩一同敬礼。2018年7月,58岁的王继才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56岁的王仕花接过了丈夫的职责,在小岛上继续扛起民的本分、兵的责任。

【同期】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

他走了以后,他实现了他的承诺。我要在开山岛继续守下去,也是为了圆他一个(遗愿),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岛。

【解说】

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

2019年2月18日,王仕花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台。这一年获奖的10位人物中,有6位是军人或曾是军人。

2002年至今,在这个被称为“中国人精神史诗”的盛典上,先后有数十位军人或曾经的军人获此殊荣。这是祖国给予默默奉献者的褒奖。

【同期】习近平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解说】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温暖的话语,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

百姓的大家,军人守卫;军人的小家,万家牵挂。

关心国防、关爱军人的社会正能量不断汇聚,军事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

2013年5月22日,习近平前往芦山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和救灾官兵。

得知某陆航旅年轻的飞行员张尚年因第一时间奔赴救灾一线,误了婚期,习近平叮嘱他抓紧把婚礼办了。

【同期】

习近平:现在婚礼办完了没有?

张尚年:报告主席,还没有。

习近平:那找个时间赶紧办了吧。

张尚年:是!

【解说】

两个月后,完成了救灾任务的7架直升机整齐列阵,见证了一对新人简朴而隆重的婚礼。

新郎新娘互相交换信物:一枚二等功奖章,一枚平安符。

【同期】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副营长张尚年

我没想到我的这一点小事受到了主席的关怀,这些年来,主席的关怀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解说】

统帅的牵挂,令人动容。军人的爱情,新美如画。

同样在战位上举行婚礼的,还有西藏边防玉麦哨点的指导员张锦源和妻子王梅。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乡,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卓嘎、央宗两位藏族姐妹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曾给习近平写信,汇报一家两代人接力坚守、卫国戍边的经历体会。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此时此刻,习近平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的嘱托,仿佛回荡在耳畔。

【同期】卓嘎、央宗一家人

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解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同期】祖国各地,战士们向着国旗齐声呼喊

这里有我,祖国请放心!

祖国请放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