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遵循“以变而在”之律


■沈  伟  唐晓宇

《天论》中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此处讲的“常”,就是客观规律,意即如能顺应规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其结果必然是好的。有人把中国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以变而在”,也是这个意思。

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此,一个人做事也是这样。然而,很多人并不能顺应潮流、遵循规律办事,不善于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变化,而是局限于老经验、老办法,不知道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到头来事倍功半,甚至酿成大错。比如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再比如闭门造车、墨守成规,最终都沦为了千古笑柄。

《苻子》里有一个郑人,避暑于一棵大树下,太阳运行,树影也跟着移动,于是“徙衽以从阴”。到了晚上,又把席子移回树下。随着月下树影的移动,又像白天一样,“复徙衽以从阴”,结果“患露之濡于身”,而且“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文末由是感慨: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白天的树荫可以避暑,晚上则会降下雨露,不知其变,沾湿衣裳也就在所难免。

这不禁让人想起《明皇杂录》里的一个故事:唐玄宗曾下令养过一批能配合音乐跳舞的马,安史之乱后,其中几匹舞马流入田承嗣的军队里。不料,一日音乐声大起,这几匹马就自然而然地舞动起来了。这可吓坏了饲马者,以为马疯了,就用鞭抽打。这些舞马按照惯例,以为被打是因为跳得不好,于是就更加疯狂地舞起来。田承嗣知道后,下令狠命鞭打,最后这几匹马活活地累死了。

这几匹马可悲,而《伊索寓言》里的驴子则有点可笑。一头驴子先是驮盐过河,不慎跌到水里,站起来时发现背上的重量大为减轻,很是高兴,以为学到了本领。下次驮的是棉花,驴子又故伎重演,这次却被吸了水的棉花压了个半死。这也告诫人们,凡事不能受经验主义的束缚,要因时因地因物而宜,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甚至酿成悲剧。

跳舞的马和驮盐的驴可悲可笑,但这样的行为并不鲜见。《精选雅笑》里有一个山中人到了水乡,于树下闲坐,见地上有一个菱角,拾而食之,非常甘甜,“遂扳树逐枝摇看。既久,无所见”,非常诧异地说:“如此大树,难道只生得一个?”有人告知菱角长在水中,其人不信,仍然望着树梢沉吟,不得其解。果实大多长在树上,但不是全部。不跳出经验的圈子,山里人永远也想不明白。

古印度格言讲:“生命本来就是这样子,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时移事易,变则通,不变则亡。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继承中创新,社会就前进。但后来很多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将整个国家推向衰落不堪的境地。

纵观历史,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梁启超则言:“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纪,而生于第十世纪,或不能成改革宗教之功。”这恰恰说明,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正所谓“英雄之能事,以用时势为起点,以造时势为究竟”。为什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能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就在于他们能够把握趋势、掌握形势,超前识变、主动求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最终得以创造辉煌、开创伟业。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新中国70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顺应趋势、因势而谋,才能谋定后动、抢占先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才能抓住机遇、成就大业。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我们只有坚持因时为法、随事而制,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踏准时代节拍、跟上时代变化,将“变革中国”的故事书写得更加精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