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建构“现代性”的审美经验


■胡 月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对战争的理解,这也使得战争文学创作摇曳多姿。70后军旅作家对战争的理解自然携带着他们这一代的思想智识与价值判断。军旅作家裴指海笔下的战争具有强烈的陌生感和惊奇感,奇崛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现代性”使他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裴指海曾经花费六年时间专注于军史采访,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寻觅有意味的细节。那些老兵给他讲述的是活生生的战争,有血有肉。裴指海先后采访了三百多位亲历过战争的老兵,听他们亲口讲述战争往事。有了这些历史真相和细节的加持,裴指海对战争的想象便有了深厚牢固的基础。

长篇小说《往生》以军人视角直面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这里所说的军人,不仅是小说中英勇抵抗的民族英雄,还包括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军人裴指海。事实上,他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既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小说开始,人物以惯常的方式出场,一个经历过南京保卫战的老人娓娓道来那个年代的故事。很快,另外一条线索出现了。作家以一名解放军现役军官的身份进入了叙事,一遍遍地游走在大屠杀刚刚发生的12月14日的南京城里,打破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将现实与历史时空联结在一起。作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设计了一个几乎占全书一半篇幅的现实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既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后人,又是与自己的长辈们有着相同痛苦的现实存在。时间流逝了,但苦难并没有结束。她与进入小说中的现役军人一起经历着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同时也引领我们用现代视角审视和反思这场悲剧,并提出一个勇敢的问题:如果南京大屠杀放在现在,我们究竟会有多少改变?

技巧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作家的思想应该始终在场。从残酷中打捞人性,从牺牲中看出意义,从平复中得到反思,这才是战争文学应该具有的力量。

正因为对历史的熟悉,裴指海在书写战争历史时显得游刃有余。歌德曾怀着敬意将历史称为“神明的神秘作坊”,有野心的作家都在朝这个方面努力。裴指海将真实的战争融入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用文学的方式极大拓展了读者对战争的理解与认知。除了《往生》,他的一系列战争题材中短篇小说,如《士兵与蚯蚓》《麦城叛》《苍蝇》《高人之死考》《兔子快跑》《白月梅与白毛女》等,都有着繁复的内在肌理。在裴指海的笔下,战争是复杂的,战争中的人也是复杂的,不但有着雄浑的英雄面相,亦有“哀怜伤病”的背影。裴指海执着于以现代性的视角重新“发现”战争,试图触摸和描摹战争的血肉和灵魂。

裴指海是一个有着思辨气质的作家。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叙事花招下,他实践的仍是“真即是美”的文学理念。军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裴指海对过往战争中的生命个体同样充满军人式的理解与共情。小说《亡灵的歌唱》就是一部为和平时期的军人精神立传的作品。小说中充满了旺盛的、活生生的乡村物事,在这样一个与军营迥然相异的环境中,试炼军人的精神高度。裴指海对“木扎”有多少不满与悲伤,他对军人就有多少希望与赞美。小说中的“亡灵”,是为军人而歌。

裴指海在散文中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那就是“真实”。作家要写自己相信的,读者才会信。裴指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震撼心灵。他的小说对那些遥远的时光、逝去的灵魂保持着庄严的敬意,通过对战场和战争的重新“发现”,深度探索军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空间,持续建构着具有“现代性”的战争文学审美经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