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胜“网”一筹方能走心入脑


■王 冰

“你喜欢什么样的教育?”“你爱听谁的课?”“你对教育有什么要求?”……在某旅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官兵回答最多的是,希望教育有新内容、新面孔、新课堂、新形式。那么,如何做到这一个个“新”?一位老政工的话颇有见地:关键是要善于与网络信息拼“内核”。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红军时期,政治教育形式主要是办简报、印传单、编册子、刷标语、打竹板等,官兵的信息来源十分单一。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层官兵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也只是“三个半小时”,政治教育相对简单——教育者感到什么重要,就讲什么;教育者讲什么,官兵就听什么。

现如今,青年官兵普遍“入网比入伍早”“网龄比兵龄长”,尤其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进入军营,接受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过去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大数据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网络、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使教育的形式手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应该说,只有把网络用好用活,才能将课堂扮潮扮靓、将教育讲活讲实,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一些政治教育课官兵不“点赞”,教育者讲的理有人“老不信”,说的话被讥笑“out”了。分析原因,一方面,新时代的青年官兵不再是信息的单纯接受者,更是海量信息的搜索、判断、筛选者,对“灌输式”“填鸭式”政治教育模式很难接受。另一方面,主要是一些教育者照抄照搬网上内容,简单地复制、粘贴,不做深加工、再创造。

我们常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你讲的内容,网上随处可见,官兵耳熟能详,怎能提起这些“网生一代”的兴趣?如果你讲课的形式,还不如网上鲜活,怎能吸引这些“拇指一族”的目光?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政治教育创新永无止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拘旧方而疗新疾,居夏日而御冬裘”,才能产生共鸣、走心入脑。

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少是为了赚流量、博眼球。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铸魂育人,必须善于与网络信息拼“内核”,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必须更胜一筹。教育者只有在“深”上下功夫,对网络信息既要拿来更要用好,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官兵思想实际创新、升华,切实以透彻的说理分析回应官兵,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官兵,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官兵,把大道理讲透,把小道理辨明,把歪歪理批倒,方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第80集团军某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