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诞生800余天:勤务保障营成长记


■本报特约通讯员 仲崇岭

第80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组织紧急抢修演练。 仲崇岭摄

勤务保障营回来了!

中秋节前,看到一辆辆熟悉的战车由远驶近,早早就等候在营区大门口的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打起彩旗热烈欢迎。

前不久,勤务保障营在保障该旅前往朱日和进行基地化训练过程中表现出色,收获全旅上下诸多赞誉。

打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随着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推进,勤务保障营已经成立两年有余,其诞生究竟给部队后装保障带来哪些新变化?

或许,从它成立以来的种种经历中,能够找到答案。

既管油料、弹药、器材的储存、运输,又管物资供应、装备修理和官兵卫生,勤务保障营几乎把过去后勤和装备保障的各种专业力量全部纳于麾下——

一下子掌握几十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营长不好当

在编制体制调整中,新组建的勤务保障营亮相了。

2017年4月,康海春被任命为第80集团军某旅首任勤务保障营营长。宣布命令时,大家无不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这个营既管油料、弹药、器材的储存、运输,又管物资供应、装备修理和官兵卫生,几乎把过去后勤和装备保障的各种专业力量全部纳于麾下。

能当上这个营的营长,康海春当时也很兴奋。上任那天,不少战友打电话向他祝贺,有的战友调侃说:“你这一个营长相当于以前两个部长啊!”

兴奋过后,烦恼紧接着来了。新组建的勤务保障营由20多个小远散单位合编而成,许多人来自于其他旅团。要把这么多原来分属不同单位官兵的思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到一起,形成一股劲,难度可想而知。

康海春也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当这个勤务保障营营长,大小需要掌握几十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哪个不学透悟精,他都觉得自身的能力素质“缺了一块”。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觉得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深夜,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作为保障营营长,粮食、油料、弹药、器材……事无巨细都必须考虑周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部队形成作战能力。多次的失眠与反思也让他彻底明白,不是自己权力大了,而是肩头的担子与责任重了。

康海春的经历,折射着部队重塑之后许多基层指挥员的经历。

迈进新时代后,部队从规模结构到力量编成,从指挥模式到作战理念,全部焕然一新。对基层指挥员来说,在新体制编制下,既要“转身子”,也要“换脑子”。在能力素质上,必须适应新体制新职能的要求。

“不能胳膊上换上‘新牌子’,心里还守着‘旧摊子’。”勤务保障营组建之初,康海春多次与营连干部坐在一起开“碰头会”,研究制定 “建营军规”。为提振士气,康海春在全营官兵面前表了态,话语掷地有声:“要求大家做到的,我首先做到。”

从那时起,他事事处处率先垂范。战术训练他第一个爬;学习新装备,他处在第一梯队;体能考核,他站在第一排……

有身先士卒的干部,就有奋不顾身的士兵。

3个月后,康海春所在旅接到远赴漠北草原参加“跨越-2017·朱日和”基地化训练的任务。突如其来的重大行动,让勤务保障营官兵既高兴又担心。大家心里清楚,这次演练是陆军部队重塑之后首次组织的基地化训练,是非常难得的练兵机会。同时,这也是对勤务保障营保障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受领任务后,勤务保障营官兵立即行动起来,从弹药油料、粮秣被装、战救药品、维修器材等方面,逐项明确物资储运标准,做好了训练前的各项准备。

勤务保障营相关专业训练任务明显增加,对骨干的指挥和组训能力要求提升,战场呼唤经历丰富、能胜任多个后装岗位的战斗员——

20分钟没找到点位,却找到了勤务保障人员与实战的差距

2017年8月的一天,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跨越-2017·朱日和”基地化训练拉开序幕——该旅采取轮装混编的方式,小群多路开进,并实施了远程投送。

历经4天3夜,该旅一路“打”到朱日和,行程上千公里。难能可贵的是,在勤务保障营官兵的努力下,数百辆铁甲战车全部按时到达集结地域。

各级对勤务保障营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表现相继给予肯定:“齐装满员按时到达集结地域,勤务保障营功不可没!”

尽管表现可圈可点,可在该旅领导看来,勤务保障营在基地化训练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在对远程投送行动复盘检讨中,该旅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后装保障力量进行了整合,体系也初步搭建起来,但部分专业力量在规模缩减的同时训练任务明显增加,尤其是供应保障分队涉及的训练内容更多,建强相关专业的组训骨干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谈起短板和弱项,勤务保障营教导员汪勇感慨颇多。这次远程投送中,装甲修理技师徐文达在执行抢修任务时,由于不熟悉地物识别、方位角量算和通视判断,带领修理分队走了弯路,多用了20分钟才找到修理点位。

20分钟,在今天分秒必争的信息化战场上,可能意味着一场战斗的结束。徐文达的经历让勤务保障营官兵冷静了下来:新时代,一名合格的勤务保障人员,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基本的军事技能。

复盘检讨中,该旅领导的思想走得很远——勤务保障人才紧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岗位缺编,当前所编人才骨干只能满足日常训练需求,遇有较大军事行动,人才递补接续上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能力缺位,随着工作转岗、装备升级、武器换代,很多官兵的特长归零、知识断层,不少官兵甚至得从头学起。

新机构、新编成、新使命必然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迎接这些新挑战?

在该旅领导的支持下,勤务保障营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在结构上,整体抓连队、合理配班组,注重以老带新、以强教弱,多方提高官兵军事技能。在模式上,改变“一个师傅教到底”的传统方式,安排不同教员齐抓共育,构建群教群带新局面。在方式上,将选送培训与观摩见学相结合,实现官兵的增智强能。

针对战时前运后送难、任务强度大等保障特点,勤务保障营加大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日练周比月考季评方式,引导官兵在争先创优中提升综合能力;广泛开展“五小”活动,组织“红旗车手”“十佳修理工”“最美医生”评比,让先进吃香、实干有位的导向鲜明起来。

很多保障模块归属到同一个营建制后,各模块之间如何实现从“身合”到 “心合”、从“形联”到“神联”,成了勤务保障营必须迈过的坎——

从“十指并拢”到“攥指成拳”,这个过程不轻松

戈壁腹地,黄沙漫卷。

在一次联合战术兵团演练中,勤务保障营接到抢救抢修任务后,迅速派出保障力量,前往目标地域。

不一会儿,只见一辆医疗救护车抵达现场,两名医护人员身背医疗器具跳下救护车,迅速对受损战车上的“重伤员”实施抢救。

就在这时,一架直升机赶到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将“重伤员”送上直升机,空运至后方重伤救治组。

这次演练中,勤务保障营下属的卫生连形成的模块化优势得到彰显。康海春记得很清楚,卫生连刚组建时却是另一番情形。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人虽然合到一起了,官兵的心却没真正合到一块。

新体制编制下,如果“身合”而不能“心合”、“形联”而不能“神联”,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保障能力。如何过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这道“坎”?成为康海春当时很“挠心”的问题。

对此,卫生连连长项广东说,是模块化编组训练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在营里帮建下,新体制下的卫生连成为一个战斗单位,完全按战时要求编成,区分为重伤救治、分类处置、医疗保障等数个小组。组建以来,他们严格按照战斗编组进行训练,使相关保障力量融为一体。

卫生连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保障模块实现“心合”和“神联”就有了方法路子。人员编成需要优化,职责分工需要整合,技战术能力需要聚合……为最大程度地提升保障能力,营党委一班人理清思路、层层闯关。从单位到个人、从方案到计划、从组织指挥到组训模式、从战备规范到保障方式,他们一一拉单列表、逐个攻破。

按照实战化标准,他们打通后勤指挥平台与各作战单元、各保障单元的数据链路,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将后勤指挥网络向战场延伸,建立完善信息化指挥平台,将保障诸环节、各要素有机聚合,推动全营各保障模块由“物理叠加型”向“化学反应型”深入融合转变。

组建两年多来,勤务保障营经历了数次大项任务的摔打磨砺,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但是,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战场,营党委一班人仍心存强烈的忧患感。如何让日常训练更加贴近实战要求?如何让各种保障精准化高效化?如何让保障模块更好地嵌入作战系统?这些,都是他们常常思索的问题。

忧患的背后,是官兵强烈的责任感。两年多的时间里,勤务保障营从呱呱坠地变得孔武有力。随着编制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勤务保障营的官兵一定能够在改革强军的路上走得更远,战场保障将会越来越有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