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不受转隶影响接力助学11载

走进鹰嘴村的兵亲戚


军人大会
爱心传递
现地走访
现场捐赠

暖心数据

11年间,累积捐赠衣服、文具、书包等1000余套,助学资金50多万元,帮100多名儿童完成学业。曾经人均文化程度不到小学5年级的一个小村庄,如今已经走出了7名大学生。

这个小村庄名叫鹰嘴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战略支援部队某部虽几经转隶,却11载接力助学,爱心不断线,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吴 军辑)

帮困贵在帮根子 助学从来不嫌晚

牵头人是位好士官

■田文章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2009年春节期间,已经是士官的余成波返乡探亲,回到老家四川省叙永县后山镇鹰嘴村。

此时,距他参军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家乡的落后面貌并没发生太大改变。这让余成波深感意外。

山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从县城回村的路况实在太差,余成波骑摩托车被重重摔倒在地受了伤。比身体疼更疼的是,村里还有不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那年春节,余成波走东家串西家,问问这问问那,想知道村里有多少孩子辍学,有多少孩子面临辍学,还想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咋样。

休假结束回到部队后,余成波默默收集一些旧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洗干净后寄回老家。起初,战友们并不理解。军人大会上,余成波的一份调查报告,让大家震撼了!

原来,1600多公里之外的鹰嘴村,还有一群孩子在为求学苦苦挣扎着。

当天,军人委员会制订“山那边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助学帮困活动计划。很快,第一笔1.05万元助学款汇往鹰嘴村。

2010年初,余成波、马莉、王思3人代表全体官兵赶赴鹰嘴村实地走访慰问。每户人家相隔着很远的山路,余成波、马莉、王思走访最晚的时候,要到夜里12点。马莉等人回到北京将走访情况向组织一一汇报,官兵的助学热情再次被点燃,他们郑重承诺对鹰嘴村的贫困学生开展常态化帮扶:按照每人每学年高中生2500元、初中生1200元、小学生600元的标准开展资助,直到孩子们完成学业。

余成波后悔自己助学太迟,鹰嘴小学教师余兴武连忙劝慰:“如果不是你们助学,咱村咋能出7个大学生呢?”

每到年底,余成波负责联系援助和受助双方,及时送上助学款。村主任余钢介绍,款项由村支部转交,受助学生、家长签字返回存档。因为部队转隶,偶尔联系不上战友的时候,余成波便从个人积蓄中出钱,确保助学不断线。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余成波在助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次在部队立功受奖。因为助学,他还与同样富有爱心的姑娘王晓群相识并喜结良缘。

乐善只因心有善 好施皆在施有策

一束鲜花两个“妈妈”

■赵 威 王 思

“大姐,这是您儿子施勇送您的鲜花,他工作忙没能回来,我替他过来看看您!”当身穿军装的马莉来到鹰嘴村,将鲜花送到村民余萍忠手中的那一刻,余萍忠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收到鲜花,还是施勇的恩人亲手带过来的!

2009年初,马莉所在部队启动“山那边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助学帮困活动,身为专业技术干部的马莉立即被吸引了。出生在农村的她,特别能体会到孩子们上不起学的艰辛和无奈。

第一次走访鹰嘴村的情形,马莉至今历历在目。火车、汽车、摩托车,她几乎坐遍了当地所有交通工具,经历几个小时颠簸后,再步行一段狭窄的山路,才到达村子里。

村小学只有一名正式教师,简陋的教室甚至没有几张像样的桌椅。眼前的一切,让马莉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孩子们走出这座大山!这一坚持便是11年。

11年间,通向鹰嘴村的道路已经焕然一新,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不再因为贫困失学而发愁。

11年间,马莉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帮助鹰嘴村和施勇一样因穷失学的孩子,为他们送去书包、衣服和学习文具。

11年间,马莉还自学了一些课程,提高助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她的带动下,官兵在助学行动中,特别注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着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李洁考入大学后,家中遇到了其他困难,马莉及时开导,李洁很快走出心理阴影,还加入了学校社团组织。

经马莉捐助,已经大学毕业的施勇分配到成都中铁集团工作。得知“马妈妈”又要来鹰嘴村,他一大早坐车从成都赶回县城,特意跑到花店买了一束鲜花,送给关心帮助自己的“马妈妈”。

短暂相聚后,施勇因为临时有紧急任务赶回成都。马莉没有把鲜花放在酒店,而是带着它来到鹰嘴村,送给了施勇的妈妈。

当天,余萍忠把那束花摆在电视机旁,那是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转隶不碍再接力 退役交接有后续

助学队伍越走越长

■张尚志 李 博

“吴叔叔您好,我是鹰嘴村小学4年级学生周晨程,谢谢您送我的书包和文具,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努力读书,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11月上旬,吴强收到了这样一封信,看着信上稚嫩的字迹,他露出了笑容。

今年,是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对叙永县鹰嘴村小学精准资助的第11年,在官兵的坚持和带动下,部队和地方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

曾经是该部一名军官的吴强,就是其中一例。一个人走出去,把更多人带了回来。他2017年转业后继续坚持助学, 他的同事和朋友纷纷主动加入这个集体,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如今已有11名学生获益。

“少聚一次餐,圆梦大凉山。”吴强和朋友们自发组织了这样一个微信群,现在影响越来越大。

“起初,听说600元钱就能解决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杂费用,大家都不敢相信。”吴强的朋友谢松艳说,大家不仅长期资助7名学生,还带动身边朋友,加入这个群,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情。

该部工程师李婧实地走访鹰嘴村后,把山里孩子的求学之难讲给家人听,在地方工作的丈夫、公公和婆婆当即决定加入助学行列,如今已经坚持了6年。

在地方主营绿色农产品的李春义,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部队官兵助学的事。他很快找到助学牵头人余成波,表达了几位同事申请加入助学行列的心愿。

经官兵介绍,一位名叫陈涛的学生中学毕业后,来到李春义所在企业打工。当李春义了解到她还想继续读书的愿望后,资助她如愿进入一家航空职业学院读书深造,毕业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再后来,伴随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助学行动,“众筹助学”“文化助学”“心理助学”等一系列精准助学方案应运而生:降低资助门槛,让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增加帮扶内容,助学不仅仅是捐赠物资,还要让受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注;及时定向反馈,让捐助者知道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透明捐资流程,让资助者的每一笔钱,都看得见去向。

11年了,这支助学队伍正越走越长。

初心恒心同磨砺 知重负重干劲足

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王龙伟 孙 刚

余成波、马莉、李婧……这是一群现役官兵。

吴强、辛奇、王春雪……这是一群退役或转隶的官兵。

余沛玲、张力中、吴佳欣……这是一群官兵的子女。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助学人。

前几天,北京,天气转凉。

“妈妈,冬天山里会冷,我想把我的衣服邮寄给山里的小朋友们。”马莉说,7岁儿子张力中的一番话让她十分感动。“让他去大山里看一看,对他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接力。”

每次来鹰嘴村,马莉的专用笔记本上都记录着学生姓名、电话、地址等,密密麻麻的本子就像夜晚的星空。

“这些当兵的人,都是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每次实地家访,总是担任向导的叙永县人武部干事刘恝评价说。

他的话没错。

几十年前。罗布泊无人区。一群人啃馒头、嚼咸菜、喝凉水,几天磨破一双鞋在那里搞测绘。

测天量地,经纬神州。他们就是这群当兵人的前辈和同行。

“以前,在无人区工作是一种大爱,如今,让山里的孩子有学上、有希望,也是一种大爱。”与部队领导聊起助学行动,他们常常这样评价自己的战友。

“这些当兵的人,都是有着突出业绩的人。”工程师李婧的公公许涛投入助学行动,与官兵近距离接触后由衷感慨。

他的话也没错。

余成波是一名优秀士官,曾荣立三等功并获评优秀党员。

马莉,2009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科研成果颇丰,荣誉证书一摞又一摞。

业务、公益为何两不误?因为他们是人民子弟兵!

测绘、助学何以两相宜?因为他们从未忘记初心!

2014年春天,官兵代表第4次走进鹰嘴村,带去了3万多元助学款和各种学习用品,还走访慰问了山区14户贫困学生家庭,与地方有关部门交流座谈,制订完善了今后的助学计划。

今年,他们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机关和更多基层骨干赴四川叙永贫困山区,开展“十年助学路、万里觅初心”活动,把爱心助学的接力棒更好地传递下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